中評社北京8月12日電/據新華社報導,人才稱號仍深度捆綁項目資源和個人利益
科研領域以“帽”取人何時休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帽子”治理寫入其中,提出“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彰顯國家重塑科研生態的決心。
然而,記者近期調研發現,各部委、地方、高校推出的各類大小“帽子”,仍是科研人員頭上的“緊箍”。“帽子”不僅象徵榮譽,更異化為學術晉升、資源分配的首要標準,導致部分科研活動圍著“帽子”轉,而非科學問題本身。
資源差距巨大
科研人員“不得不爭”
“45歲危機”在科研圈廣為流傳,許多人才計劃對年齡設限。對於青年科研人員來說,獲得各類創新人才計劃,是科研活動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45歲之前,不少科研人員都在想怎麼能拿到‘帽子’,而不是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或者是有意義的課題。”天津一家科研院所的專家說,如今前腳後腳都是“帽子”緊逼。“現在連45歲後也不能做自己想做的研究方向了,是因為前後都有別的‘帽子’在招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