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0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前段時間,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碩士研究生張百川通過答辯,順利畢業。些許不同的是,他的學位申請依靠的不是論文,而是實踐成果。
答辯現場,張百川提交了2項行業標準、1件專利初稿和1篇核心期刊論文。不過,他坦言:“不寫論文,也並不輕鬆。”
“答辯委員會中,企業專家占比過半。不僅會考核成果的創新性規範性,還強調成果的應用性、經濟性、環保性。”張百川說,“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更能體現申請人的應用創新能力,也更符合行業對人才的現實需求。”
2022年起,中央組織部、教育部等9部門啟動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布局建設40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和4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今年7月,首批2100多名專項試點碩士生順利畢業,有67人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張百川正是其中之一。
張百川的創新實踐,源自校企協作培養的育人土壤。“一年的學校課程結束後,我進入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研究院不僅開放前沿的科研項目,還構建從‘克級實驗室試驗’到‘百升廠家中試’再到‘萬噸級油田生產現場應用’的完整轉化鏈條。”張百川說,這種實戰環境,是書本和實驗室無法比擬的。
更令張百川驚喜的是,他的專業實踐導師是研究院油田化學領域的首席專家楊小華,此外還有兩位具有10年研發經驗的博士副導師全程護航。
“工程科研的目的是解決‘卡脖子’難題。”張百川回憶,“第一次見面,楊老師的話給我很大啟發。”後來,他定下課題方向:研發一種環保型抗高溫降濾失劑,需同時攻克抗180攝氏度高溫、耐飽和鹽、降低鑽井液黏度、降本15%、滿足國家海洋排放標準等五重關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