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1日電/據新華社報導,那些信紙已經枯黃,字裡行間卻依然有血在湧,有淚灼燙。紙短情長處,山河尤可聞。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重讀烈士家書。這是生命的吟唱,也是英雄的絕響;是親情的牽掛,也是燎原的星火。
抉擇:將小我熔鑄於大義
“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1934年11月24日,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第2軍軍長、北路軍前敵總指揮兼察哈爾警備司令吉鴻昌就義當天的絕筆,字字千鈞。這位變賣家產購槍抗日的將領,信中不忘托付妻子“教養子女”。舐犢之情未減分毫,赴死決心堅如磐石。
“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後,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8軍67師201旅旅長蔡炳炎率部奔赴羅店前線。部隊出發前,他致信妻子,發出心靈的呐喊。三天後,英雄以身殉國。
無國,何以家為?當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寫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當冀南銀行總行行長高捷成高呼“國家得救,民族得存”……生命已與山河融為一體,家與國命運緊緊相連。
家國情懷不是抽象之辭,而是危難之際對“小家”的割舍,對“大國”的托舉。
訣別:未言身後事 只道報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