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異國他鄉,文化與語言的差異帶來不小挑戰,但他很快適應下來,沉浸於數學世界,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交流探討。在哈佛,他不僅提升了學術能力,也拓寬了視野。“我的同學們都很出色,能與他們探討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學習。”他說。
1986年,吳憲獲哈佛大學數學博士學位,後轉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此後,吳憲進入南卡大學任教,並於1994年獲評終身教授。
儘管定居美國多年,吳憲始終未曾忘記故土。他曾擔任哥倫比亞市華人協會會長,創辦了當地的第一所華人周末中文學校,也長期關注常熟的發展,為家鄉牽線搭橋。在參加社會工作的過程中,他逐漸萌生了開辦中文學校向美國主流社會推廣中文教育與中華文化的想法。
開辦學校
在擔任哥倫比亞市華人協會會長期間,吳憲始終致力於搭建中美文化交流的橋梁。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他們在美國舉辦募捐演出,並邀請國內劇團來美上演歌劇《劉三姐》。這場演出共募集到3萬美元善款,收入全部捐給災區。
吳憲說:“這既是為災區籌款,也讓美國觀眾看到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這次經歷促使他思考:是否能在美國長期推動中華文化教育,形成更持續的影響。
一次春節舞龍活動中,吳憲與當時南卡州特許學校學監聊天,對方主動提出願為他創辦中文學校提供政府資金支持。這一提議讓吳憲看到了新的可能,他很快組建團隊著手準備申辦資料。“那時我們對特許學校的機制幾乎一無所知,只能一邊查資料一邊摸索。”他回憶道。申請材料反復打磨,終於通過審批,東點學校開始籌建。
學校創辦初期步履維艱——沒有合適的校舍,師資難招,招生也不理想。“我當時就想,如果這次失敗了,以後就沒有申報的機會了,所以這次一定要做好。”吳憲說。他帶領團隊堅持推進,頂住重重壓力。關鍵時刻,中國國家漢辦和中國建築公司提供了實質支持,派出教師參與教學,幫助學校渡過最初的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