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8日電/網評:培養青年家國心 喚醒熱血民族魂
來源:文匯網 作者:黃晶榕(創知中學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教育局推行“學生內地交流計劃”與“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活動,在2025、2026學年準備了89個交流行程與28項考察計劃,選擇豐富多元。這絕非簡單的游歷,而是一項目標明確、層次清晰的系統工程,其核心價值在於引導香港青年學生由淺入深,系統完成從“認識國家”的初階認知,邁向“認同國民身份”的情感歸屬,最終在“愛國意識和愛國行動”上實現知行合一。
交流計劃與考察活動首要目標便是破除隔膜,讓香港學生親身踏足祖國山河。學生親臨歷史現場、觸摸文化脈絡、對話內地同齡人,使抽象概念化為鮮活體驗;在故宮紅墻下感受華夏文明厚重,於長江經濟帶見證國家發展脈搏。這種沉浸式體驗遠勝於課本灌輸,為國民身份認同打下堅實的感性基礎。
交流考察的核心價值,在於催化學生對“中國人”身份的由衷認同。香港《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強調“加強學生的國家觀念”、“認同國民身份”。當香港青年在井岡山聆聽革命先輩的奮鬥史詩,在貴州“天眼”感受國家科技前沿的雄心,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館憧憬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未來角色,“一國”不再遙遠,“兩制”下的共同血脈與責任變得清晰可觸。這種基於親身體驗的身份認同,是發自內心的歸屬感,遠比口號更有生命力。
教育局的努力不止於認知與情感的塑造,更著眼於愛國情懷向愛國行動的轉化。國家《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特區政府歷屆施政報告亦多次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和國民身份認同。交流考察正是關鍵實踐平台:在陝西梁家河,學生感悟領袖為民初心;在深圳創客空間,青年思考如何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這些見聞激發責任意識,促使學生將愛國之心轉化為報國之行。從關心社區事務到參與國家發展議題討論,從學業精進到未來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愛國行動有了堅實根基。
“學生內地交流計劃”與“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緊扣國家政策導向與香港社會需求,構築一條“認知-認同-行動”的完整教育鏈。當香港學子與內地夥伴共飲一江水,文化紐帶與家國情懷便在心中自然生長。這教育工程不僅為青年點亮身份認同的燈塔,更在根本上築牢“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人心根基,生動證明愛國教育並非刻板灌輸,而是以真誠體驗喚醒血脈中的家國深情,讓青年在時代洪流中自覺擔當復興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