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7月27日電/針對7月26日登場、號稱“大罷免”的行動,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26日分享日本《產經新聞》對他的專訪表示,此次針對24位中國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最終全數失敗,無一人遭解職,堪稱是國民黨的全面勝利。他認為,這場政治攻防不僅讓罷免方顏面盡失,也象徵民進黨自2014年太陽花運動以來所累積的政治優勢,可能就此終結。
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小笠原指出,從今年初起,由民間團體主導的罷免行動快速升溫,民進黨亦未隱藏支持態度,使外界一度認為罷免聲勢有望壓倒國民黨。然而,國民黨雖然早期在連署階段遇挫,中央動員力也顯得薄弱,但地方“立委”反而各自積極串連地方後援會,自行舉辦說明會,逐步扭轉劣勢。他認為,賴清德在6月下旬展開的“國家團結演講”系列,原意是要號召支持者凝聚力量,但其中一場談話中提及“反對黨是不純物、應被過濾”的說法,意外成為引爆反彈的火種。藍營成功將此操作為“反獨裁”的象徵,喚起基層憤怒,讓不少中間選民也傾向投下不同意票。
罷免派原本設定的勝負基準,是至少能讓6位“立委”下台,甚至期待達到10人罷免,藉此進入補選並擴大戰線。但最終24席全數未過關,連補選都沒有機會。他直言,這等於是罷免方的“全面潰敗”,接下來8月23日即將登場的第二波罷免,在連署階段就已陷入苦戰,成功機率更低。
從此次投票行為觀察,小笠原指出,台灣當前政治結構已逐漸走向“M字型”兩極化,無論支持或反對“賴政府”的群體,立場都非常鮮明。罷免方雖然組織熱情,但大多選民對於是否要用罷免去推翻剛在2024年上任的“立委”,始終心存疑慮。而國民黨則是成功挖掘這批中間觀望選民,催出大量“不同意票”,成為逆轉的主因。
他表示,此次罷免的兩大主訴求是“國民黨‘立委’阻擋“國會”運作”與“親中‘立委’危害台灣”,但從結果來看,多數選民並未接受這套論述,反而對“將‘國會’抗爭定義為賣台”感到不認同。他坦言,罷免案全面失敗,形同是社會對“國民黨等於親中”這類標籤的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