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2日電/據大公網消息,發展局日前公布龍鼓灘及屯門西發展建議,提出在當區填海造地約190公頃,發展綠色新能源等產業。發展局常任秘書長何珮玲昨日表示,政府擬透過園區模式發展及營運相關產業,對於是否以片區模式開發持開放態度。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今天開會討論龍鼓灘及屯門西規劃。發展局建議在龍鼓灘及屯門西提供總面積大約301公頃的新發展土地,包括透過近岸填海造地約190公頃,以及改造約111公頃的現有土地。當局建議以“智綠產業港”作為發展定位,發展四個具增長潛力的產業,分別是“綠色/新能源”、“先進建造業”、“循環經濟”和“現代化物流業/內河碼頭”。
對片區開發持開放態度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何珮玲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龍鼓灘及屯門西的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陸路可連接屯門市中心及機場,水路連接珠江口西邊城市同樣方便。局方建議發展的四個產業,本身可以互動及發揮協同效應,例如回收的鋼筋可以交由建造業界做綠色鋼筋,而建造業的工作需要燃料,與新能源業界作為鄰居,工序上可以更為方便。
何珮玲表示,發展局規劃時不希望再用傳統工業區的概念,希望做到井然有序的園區式發展,例如會有一間公司負責營運該區土地,因應政府政策分配土地予不同企業落戶,令整個園區發展較為有系統。至於會否以片區模式開發,政府會持開放態度。
發展局早前曾考慮屯門西地區的規劃以住宅發展為主,何珮玲說,當局考慮不同因素後,認為在該區興建住宅,“壞處多過好處”。她指出,屯門西一帶本身有工業和大型工用設施,例如望後石污水處理廠,會帶來空氣污染及噪音問題,而機場三跑道啟用後,收緊對屯門西新建建築物的高度限制,因此即使發展住宅,單位數目亦不多,加上政府中長期已覓得足夠土地應付住宅需要,因此不建議在屯門西發展住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