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4日電/據大公網報導,近年來,中國開始發力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放眼海內外,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過程中,由於資源禀賦、經濟基礎、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各個城市採取的發展思路和現實路徑也有所差異。不過,這當中有不少共通的做法值得參考。筆者嘗試給出四點建議。
打造特色旅遊業 豐富商品供給
第一,打造特色文化旅遊產業。
能夠吸引周邊地區乃至其他國家的眾多消費者專程來此購物花銷,是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先決條件。在中國電商行業已經頗為發達的當下,很多外地消費者似乎並無必要專程趕到某個城市進行消費,線上下單即可買到所需消費品,而傳統的“消費中心城市”概念仿佛也正在受到挑戰。
然而換個角度看,即便電商行業已頗為成熟,但諸如香港、杜拜等城市每年依然能迎來大量來自不同地方的消費者,二者並沒有因為電商的便利而失去其消費中心城市的地位。這其中,最大的“奧秘”便在於旅遊業。
一方面,旅遊是最為典型的體驗型經濟活動,天生帶有出行和聚眾屬性,遊客衹有親身經歷感受才能得到滿足;另一方面,旅遊業不僅涉及到餐飲、酒店、交通、景區景點、商超、娛樂設施等諸多領域,還關聯到農業、園林、建築、金融、保險、通訊、廣告等其他配套產業部門,任何一個領域都與消費密切相關。
因此想要吸引更多的外地居民專程來此消費,發達的旅遊業不可或缺。各地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過程中,應當更加注重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比如充分開發當地旅遊資源,打造更多符合不同消費者需求的旅遊線路及產品;培育夜游景點和特色體驗項目,不斷豐富夜間文旅消費內容和服務;加快文旅類特色小鎮建設,推動景區、度假區提檔升級等。
第二,提高消費載體建設,豐富商品服務供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