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27日,在意大利羅馬,遊客在鬥獸場附近一處風扇下納涼。6月27日至29日,羅馬、米蘭、佛羅倫薩、威尼斯等12個意大利城市發布連續三日高溫紅色預警。(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7月18日電/據新華社報導,受氣候變化影響,高溫熱浪正變得越來越頻繁強烈,對人體健康構成嚴峻挑戰。專家提醒,熱浪來襲時不要只關注溫度計上顯示的氣溫,還需重視綜合考量氣溫、濕度、風速等因素的“濕球溫度”,該指標更能準確反映高溫對人體健康的實際威脅。
馬來西亞是位於赤道附近的熱帶國家,全年高溫、高濕,年均氣溫在21至32攝氏度之間。馬來亞大學醫學院社會與預防醫學系教授何志偉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介紹,濕球溫度的測量方法是用濕布包裹一支普通溫度計後將其置於流動空氣中。水分蒸發會使溫度計冷卻,從而使溫度計的讀數低於普通氣溫(幹球溫度)。
何志偉說,普通氣溫是最常見的溫度指標,反映空氣的冷熱程度,但該指標雖然應用廣泛,卻無法準確反映對人體的實際影響。相比之下,濕球溫度綜合考慮了濕度、風速等因素,反映了通過蒸發冷卻所能達到的最低溫度,是對人體生理影響更具代表性的指標。而所謂的體感溫度則是將氣溫與相對濕度等結合,估算出“人感覺起來有多熱”,更便於公眾理解和傳播。
他解釋說,上述三個概念都用於描述熱暴露情況,但衹有濕球溫度能夠直觀反映人體通過出汗散熱的能力。當濕球溫度超過35攝氏度時,即使是在陰涼處休息、飲水充足的健康人群,可能也難以長時間維持調節自身體溫的能力。而體感溫度基於一套固定條件計算,在馬來西亞等地的高濕度環境中,可能低估了實際風險。
何志偉說,濕球溫度已成為衡量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的重要指標。隨著全球氣溫升高和濕度增加,危險高溫事件日益頻發,過去氣候較涼爽的地區也未能幸免。馬來西亞部分地區已出現27至31攝氏度的濕球溫度,這會顯著降低體力勞動效率並增加熱衰竭和中暑風險。一些國際標準如ISO 7243和職業熱應激指南已採用基於濕球溫度的指標來制定安全的工作休息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