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5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崇外街道一處“暖新驛站”外,街道工作人員(右)為一名外賣員送上冰鎮飲料。(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7月3日電/據新華社報導,7月2日,國家疾控局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首個國家級高溫健康風險預警和健康提示。為何發布國家級高溫健康風險預警,如何分級?與普通天氣預報有哪些不同?怎樣築牢高溫下的“健康防線”?
——預警分5個等級,按照與高溫相關疾病風險分析得出。
皮膚曬傷、登革熱等媒介傳染病、熱射病、誘發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高溫熱浪天氣帶來多重健康風險。
閱讀《高溫健康風險預警和健康提示(2025年第1期)》發現,國家級高溫健康風險預警分為低風險、中等風險、較高風險、高風險、極高風險5個風險等級。分級標準正是根據高溫與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的相關反應關係分析得出。
根據預警,7月2日20時至3日20時,華北南部、黃淮、江淮等地高溫健康風險較高(黃色預警);江蘇、山東等地部分地區高溫健康風險高(橙色預警);其中,江蘇北部、山東中東部、河南東部等地的部分地區高溫健康風險極高(紅色預警)。
中國疾控中心環境所副所長李湉湉表示,在該所研發的高溫健康風險預報預警模型基礎上,疾控部門與氣象部門以人群健康風險為導向聯合研發了該產品。公眾可及時關注信息變化,使用好這份預警,按照風險等級採取相應措施,包括保持室內涼爽、避開高溫時段外出、減少戶外活動、保證充足飲水等,更好地防護高溫帶來的不利健康影響。
——預警體現區域性特徵,可因地制宜提供指導。
有公眾關心,國家級高溫健康風險預警與普通天氣預報有何區別?國家疾控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產品不再用全國統一的閾值來衡量各地的風險級別,能夠體現區域性特徵,能夠為各地區公眾做好高溫健康風險防範提供因地制宜的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