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企業的持續加碼投資印證了中國市場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上半年在華外資企業進出口同比增長2.4%,日本鬆下、德國凱士比等跨國企業紛紛擴大在華投資。鬆下將在中國研發的家電產品銷往東南亞,2024財年對東南亞出口增長超10%,而凱士比上海的出口訂單同比激增35.4%。這種“雙向奔赴”的背後,是中國龐大的市場容量、完善的產業配套和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新興產業茁壯成長為中國經濟增長注入了澎湃動能。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8.2%,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英偉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指出,中國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樞紐,其工程師群體規模和技術轉化效率令國際同行矚目。這種創新勢能不僅體現在科技領域,更滲透到傳統產業轉型中,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28%,工業互聯網平台連接設備數突破1.5億台,數字化轉型升級提升了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優勢。
面對全球通脹壓力,中國價格水平保持溫和可控。CPI同比漲幅從年初的-0.3%回升至0.1%,PPI降幅收窄至-1.8%,顯示供需關係持續改善。這一成績的取得,得益於糧食和能源安全戰略的扎實推進,全國夏糧總產量連續三年穩定在2.9億噸以上,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突破35%,有效對衝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與此同時,外匯儲備穩定在3.2萬億美元以上,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為應對外部金融風險提供了堅實保障。
提供可持續增長新範本
在中美關係經歷波折後,兩國近期經貿互動的回暖值得關注。日內瓦共識和倫敦框架的達成,標誌著雙方在農業、能源、科技等領域的務實合作重啟。這種“鬥而不破”的互動模式,既維護了中國發展的自主性,也為全球經濟穩定提供了可能性。
展望下半年,中國經濟依然面臨挑戰,全球通脹回落節奏的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的外溢效應、國內房地產和地方債務等結構性問題仍需化解。但中國具備充足的政策工具箱和制度優勢,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可以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正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有超過650家中外企業和機構參展,覆蓋7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再次彰顯了中國市場作為全球資源配置中心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