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茹慧發表《數字賦能台灣技職人才培養》演講(中評社 陳思遠攝) |
中評社北京7月17日電(記者 陳思遠)7月15日下午,在北京市豐台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賈家花園校區舉辦的“2025京台教育交流周·職業教育專場”活動期間,中華國際技職教育交流發展學會理事長吳茹慧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推動兩岸實習合作的核心在於挖掘學生真實需求,青年學生更關注實習的“附加價值”,而非單純物質回報,“嘗鮮感”“稀缺體驗”及企業文化、個人成長亮點,是吸引學生的關鍵。
吳茹慧在“數字化賦能京台職業教育發展”主題演講環節中指出,台灣技職教育已從單一技能訓練轉向整合能力培養,並逐步形成以“開放式平台、混合式教學、自主學習導向” 為核心的數位學習環境。她表示,從工具應用走向系統再造,教育現場正在以數字科技為杠杆重構人才培養的底層邏輯,AI已成為台灣技職教育的“智慧夥伴”,應用涵蓋“AI助管、AI助學、AI助教、AI助研”四大領域。技職教育數位化是培養下一代的必要條件,吳茹慧建議,兩岸技職教育合作應由點到面、從課程到實習:共建數位技能標準及教材模組;實施師資共研共教計劃,通過駐校授課、線上交流等形式互動;合作建設模擬實訓基地,研發教具及職場情境模擬系統;推動學生技術實習與職輔合作,共建區域性技術交流中心,助力兩岸青年應對產業升級與就業挑戰。
談及如何進一步推動台灣學生來大陸實習,吳茹慧告訴中評社記者說,相關政策需制定細化執行細則,跳出“成人視角”,從學生角度設計吸引力。在她看來,僅明確崗位信息、薪資待遇等基礎內容不足以打動學生,需附加更多“非金錢價值”,如對接熱門企業、提供稀缺體驗、創造人生高光時刻,以“嘗鮮感”“稀缺性”“企業文化認同” 等吸引學生。吳茹慧指出,強化落地宣講與主題帶動也至關重要,讓台灣學生在實踐中直觀感受實習的附加價值,再引導其理解職業奉獻精神,才能激發其參與熱情,讓實習崗位真正“活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