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祭出17條措施,限縮兩岸交流空間。圖為賴清德。(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8月11日電/賴清德今年3月13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將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宣布針對5大“國安”威脅,提出17項因應策略,限縮人員經濟、文化、教育、社會、宗教等各領域交流,隨即引爆寒蟬效應。但在726大罷免全面失敗後,據瞭解,為免觸及敏感神經、製造民間緊張氣氛,陸委會擬將“賴17條”部分暫擱。不積極限制民間交流,只對公務員赴陸做必要措施,緩解民怨。
賴清德3月召開“凝聚反併吞共識,因應中國統戰滲透”“國安”高層會議,針對台灣當前面對的5大“國安”及統戰威脅,提出17項因應策略(簡稱,賴17條),包括恢復軍事審判制度、針對申請中國大陸證件進行必要清查及管理等。其中針對兩岸交流威脅,提出8大策略,未來所有公職人員赴大陸交流要落實揭露制度,應將交流資訊透明化。兩岸宗教、文化、學術、教育等各項交流,要秉持“去政治化”、“去風險化”原則,推動民間交流。
為落實“賴17條”策略,“行政院”5月召集相關部會,研擬103項修法、計劃與措施,其中以行政命令與相關辦法即可落實者,包括宗教團體赴陸交流登錄、陸配放棄原籍、查處唱和中共的台灣藝人、全面清查軍公教具大陸身分證件人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