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據經濟日報報導,我國低空經濟發展已形成全面布局,但是從“飛起來”到“用起來”仍面臨諸多挑戰。為加快形成更多發展路徑和應用模式,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支撐,創新驅動是根本依托,產業生態是發展動力。
低空經濟正在加速發展,成為新一輪產業競爭的重要賽道。6月份以來,廣東、湖北、天津等多省市上線了低空經濟的核心基礎設施低空飛行服務平台,為低空經濟發展按下“加速鍵”。
當前,我國低空經濟發展已形成全面布局。國家明確將其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從頂層設計層面加強制度保障。企業創新生態日益活躍,從載人航空器研發到低空服務應用均取得實質性突破,形成從技術研發到場景落地的完整鏈條。市場應用呈現多元化趨勢,新興領域同步拓展,展現產業生態活力。北京、廣州、武漢、蘇州等多地都成立了低空經濟產業基金,各地低空經濟產業基金的總規模已超千億元。
低空產業體系主要包含航空裝備域、新型基礎設施域、平台域和應用域。雖然我國低空經濟已經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從“飛起來”到“用起來”仍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在關鍵核心技術、應用場景普及率、管理體系建設等方面仍有待發展。對比高質量發展要求,需要產學研協同發力,加快形成更多低空經濟發展路徑和應用模式。
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支撐。加快構建多層次起降網絡,在重點城市群優先布局智能化起降平台。推進低空通信導航體系建設,實現重點區域實時動態監控。同步強化地面保障能力,在能源補給、維護維修等環節形成全鏈條服務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