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岳陽市將文化基因轉化為發展動能,讓千年文脈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圖為遊客在該市洞庭南路歷史文化街區休閑游玩。(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消息,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保護傳承城市歷史文化”作為城市更新的重點任務,明確在城市更新全過程、各環節加強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要求。
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誌。在城市更新進程中,如何既保護好、傳承好城市的歷史文脈,又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對城市更新的促進作用,推動歷史文化與城市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互促共進?記者就此採訪了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副校長(副院長)馬鬱葱。
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澱,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誌
記者:《意見》將“保護傳承城市歷史文化”作為城市更新的重點任務,提出“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動實施取得重要進展”“文化遺產有效保護,風貌特色更加彰顯”。應如何正確把握城市更新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
馬鬱葱: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澱,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誌。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機融入現代生活氣息,才能讓古老城市煥發新的活力,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在城市發展、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在福建工作期間,對於如何正確處理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的關係,他提出了許多前瞻性的思想和觀點,並且推動了一系列開創性的探索與實踐,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這些寶貴的思想財富和實踐成果對於當下各地在城市更新中延續歷史文脈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從長遠發展來看待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領導編制《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擘畫廈門長遠藍圖。其中,對“鼓浪嶼的社會文化價值”進行了專題研究和保護規劃,明確指出對於“這麼一個具有重要社會文化價值的寶地”,“亟需有一個統管整體和全局的統一規劃”,不能被“大材小用”或者“挪作他用”。正是在這種文化保護理念的指引下,鼓浪嶼順利申遺成功,成為人們熱切向往的歷史名勝。在福州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主持編制了《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專門設置“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作為“福州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裡坊制度活化石”三坊七巷作出保護規定:“三坊七巷是福州明清時期居民街坊建築的寶貴文化遺產,要十分慎重地進行保護性的開發利用。”把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納入城市發展的長遠和整體規劃,不僅充分彰顯了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而且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同志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歷史深刻性和時代前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