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5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崇外街道一處“暖新驛站”外,街道工作人員在為高溫下的外賣員、快遞員準備冰鎮飲料。(圖片來源:新華社) |
2022年6月,17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部署“全面推進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2024年9月,13部門聯合印發《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提出推動建立以氣候變化健康早期預警為先導的適應聯動機制。多部門多措並舉,擘畫出氣象預警與公共衛生幹預有效結合的實施路徑。
——重視氣候變化帶來的健康挑戰,共築高溫下的“健康防線”。
“預防熱相關疾病,需要重點關注三類人群。第一類是建築工人、環衛工人等戶外工作者;第二類為孕婦、老人、兒童等敏感人群;第三類為患有慢性基礎病的患者。”李湉湉說,上述重點人群應加強關注高溫健康風險預警、關心自身健康狀況,如不適及時就醫。
守護氣候變化下的百姓健康是一道“必答題”。記者觀察到,社會多方力量把避暑“涼方”送進千行百業:醫療機構提升熱射病救治效率,加強科普宣傳,呼籲重點人群積極打開空調;多地政府搭建“清涼驛站”,發放“清涼禮包”;一些企業為快遞員、外賣騎手提供“高溫補貼”……
科學預警和有效措施相結合,共同築牢高溫下的全民“健康防線”。據悉,氣象部門將通過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12379手機短信、手機客戶端等渠道發送預警信息至國家級各部門應急責任人,同時通過微博、抖音等多渠道向公眾廣泛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