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車企低價內捲 損人不利己
http://www.crntt.hk   2025-05-29 11:26:09
內地車企的價格戰,不單令企業盈利受損,也對上下游產業帶來衝擊。(圖源:大公報)
  中評社北京5月29日電/據大公報報導,作為“低價內捲”的典型案例,內地電車行業正處在公眾輿論的風口浪尖。慘烈的價格戰,不僅使得自身庫存壓力高企、上下游產業鏈陷入虧損,亦傷害到消費者的切實利益,惡性競爭趨勢急需扭轉。

  5月23日,比亞迪宣布旗下22款車型提供“一口價”折扣,最高直降5.3萬元(人民幣,下同),隨後廣汽埃安、長安深藍、零跑、吉利等多家電車品牌爭相跟進,推出各自的限時大促。但資本市場對於價格戰反應悲觀,兩地股市中的汽車板塊連續下挫。

  另據行業人士接受採訪時透露,有經銷商將庫存時間較長的新車上牌註冊為“已銷售”狀態,再以二手車名義出售“准新車”,等同於變相大幅降價去庫存。

  行業利潤顯著偏低

  車企內捲不僅體現在價格層面,還要捲口碑、捲曝光、捲用戶、捲賬期。近年來各家公司CEO相繼走上前台,希望獲得外界更多關注:或是高調直播,打造個人IP後再流量變現;或是ALL IN人工智能,迎合資本偏好炒作股價。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4.3%,較2023年下跌0.7個百分點,遠低於全國工業企業平均6%的水平。內地30家上市車企淨利潤總和377億元,尚不及豐田企業同期淨利的三分之一。

  筆者去年8月3日撰文《價格內捲不是消費者福音》指出,作為消費者而言,商品爭相降價貌似能刺激購買欲,但從宏觀角度來看,廠家“降價走量”的經營策略,反而會抑制市場需求。眼看著電車品牌凶猛打折,潛在買家或選擇持幣觀望,因為過早入市意味著吃虧──過兩天價格可能更低。樓市炒家津津樂道的“買漲不買跌”,也是這個道理。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