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戲曲電影:讓傳統藝術擁有更多年輕觀眾
http://www.crntt.hk   2025-05-14 13:52:30
“戲曲+電影”,正在傳統戲曲藝術與年輕觀眾間架起一座溝通橋梁,讓老戲迷走進影院,讓年輕影迷變成新戲迷。(圖片來源:央視網)
  中評社北京5月14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在剛剛落幕的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龍鳳呈祥》《霸王別姬》《狀元媒》《秦香蓮》《大鬧天宮》《九江口》等多部優秀戲曲電影集中展映;國家級文化工程“京劇電影工程”歷時十餘年,集結老中青三代優秀演員,將21部經典劇目以“一戲一影片”的形式搬上銀幕,讓傳統藝術煥發新生;京劇、昆曲、越劇、粵劇、黃梅戲等諸多劇種的戲曲電影紛紛湧現,取得口碑與票房雙豐收;越來越多藝術院團、院校主動探索戲曲與電影的跨界融合之路,以當代電影技術賦能戲曲藝術的表現力與感染力——“戲曲+電影”,正在傳統戲曲藝術與年輕觀眾間架起一座溝通橋梁,讓老戲迷走進影院,讓年輕影迷變成新戲迷。

  從“以影就戲”到“影戲共生”

  中國戲曲與電影的結緣開始於1905年《定軍山》的膠片留影,這也被視為中國電影的起點。

  早期的戲曲電影秉持“以影就戲”的創作理念,電影鏡頭僅是舞台被動的記錄者。無論是《定軍山》對“請纓”“舞刀”“交鋒”的片段錄制,還是《生死恨》的“長鏡頭慢動作”實驗,其中電影語言始終依附於戲曲本體,戲曲電影僅是珍貴演藝資料的一種保存手段。這種“舞台藝術紀錄片”式的定位,雖保存了戲曲原貌卻也限制了其銀幕表現力。當梅蘭芳的水袖在膠片中定格,戲曲的動態韵律與電影的時空延展並未形成有效對話。

  20世紀中葉,隨著電影技術的進步和創作者媒介自覺的覺醒,戲曲電影開始由“以影就戲”邁向“影戲互文”。這一階段,觀眾視角中的戲曲電影與舞台演出有了很大差異。創作者逐漸突破記錄性的電影手法,嘗試電影蒙太奇等手法,將電影意識融入敘事和戲曲表現當中。20世紀60年代上映的越劇電影《紅樓夢》、京劇電影《尤三姐》等影片對劇本進行電影化的改編處理,以增加戲劇衝突。《紅樓夢》以寶黛愛情為主線,删減了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支線情節,僅保留黛玉進府、葬花、焚稿等關鍵場景,並對越劇唱段進行了詳略處理以濃縮情感表達。《尤三姐》的劇本改編強化尤三姐“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删減舞台程式化台詞,增加心理獨白唱段,如“還君寶劍悲聲哽”,通過鏡頭語言展現其剛烈與痴情等。這些作品打破了舞台“三面墻”設置,採用外景拍攝或棚內搭景,將戲曲程式的“唱念做打”與鏡頭調度的“推拉搖移”相融合,構建起電影化的敘事空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