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不少東南亞國家一樣正嘗試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並積極尋求新的替代市場。香港約有六至七成的出口涉及轉口貿易,其中許多貨物原產於內地並最終銷往美國。但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後,便提高了這些商品的成本,導致部分貿易商將貨物轉移至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以規避關稅,這也是香港對東南亞國家的出口激增的其中一個原因。但與此同時,也不應忽視不少東南亞國家,本身就與香港保持長期的貿易合作,同時香港的商品和專業服務質素,也可以對標美國,並且背靠巨大的內地市場。經季節性調整的數據表明,上兩季相比較下的商品整體出口貨值上升了13.8%,進口貨值上升12.6%,這表明香港外貿增長不僅是單月現象,而是具有持續動能。
如果再將目光放長遠一點,國家近來亦正積極加深與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國家的商貿合作,香港只要看准機會,不但有利於經貿往來,更有利未來加入RCEP,再進一步拓展中亞、中歐及東歐等市場。在這次統計處的數據中,雖然輸往歐盟的出口整體下跌,其中荷蘭和英國跌幅尤為顯著,可見歐洲企業的共同憂慮。但同一時間,香港輸往德國的出口卻上升了30.8%。這說明,即使是歐洲內部,個別市場仍有需求差異。遑論香港過去與歐洲貿易也有相當緊密的聯繫,因此,更應該視關稅戰為重塑與西方貿易關係的良機,鞏固與西方連接的傳統優勢。
另一個趨勢,則是對科技產品需求的激增。據貨品類別數據顯示,“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與“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是出口和進口增長的核心,其中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出口上升了18.7%;進口亦增加16.8%;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方面,出口大幅上升46%,進口更激增67.1%。
數字轉型、AI化、遠程工作已經是全球範圍的不可逆趨勢。香港作為國際最重要的轉口港之一,高效的物流和關稅優勢,也進一步鞏固了其在科技產品貿易中的地位。日前有傳媒報導,美國芯片公司英偉達擬向中國市場推出一款有別於H20芯片的全新人工智能芯片,不但借此避開美國政府的“禁賣令”,而且售價只需6500至8000美元,相當於H20芯片的半價。從中得見中國市場的吸引力,也可以看見香港創科發展的機遇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