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9日電/據新華社報導,當前,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速,相關企業數量已經超過4500家。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仍有待提升,其巨大潛力尚未充分釋放。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本身仍處於快速發展期,成熟度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不同產業因其自身特性和發展階段的差異,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需求呈現顯著差異。為此,提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通用性和適用性、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成為當務之急。
應用驅動發展,加速融入實際場景
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呈現出三個主要特徵。
一是模型智能水平提升迅猛。DeepSeek的R1模型和阿里巴巴的Qwen2.5系列均展示出與國際同類前沿模型相當的智能水平。其中,DeepSeek在2024年末發布的R1推理模型,在多個推理任務上取得突破,成為中國AI歷史上首個具備“類GPT-4”能力的開源大模型。此外,一批AI新興企業也迅速崛起,陸續推出具備推理能力的高質量模型,形成了多點開花、梯隊並進的競爭格局。
二是開源生態構建展現出獨特的產業發展優勢。相較於國際AI巨頭多採用閉源策略,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頭部企業在開源方面更為積極,頻繁推出開源權重模型,推動了國內大模型社區的開放協作氛圍,使中小企業和開發者得以基於優質模型進行定制開發和微調,加速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本土化創新與應用擴散。
三是應用驅動創新成效顯著,AI全面引領商業模式重構。多家企業將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搜索引擎、輸入法、文字處理軟件、雲服務等產品生態系統中,構建了涵蓋搜索、社交、電商、文娛、辦公等多個領域的應用矩陣。這種“模型即服務”模式,使得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深入到C端與B端用戶的實際應用場景之中。同時,企業通過AI智能體的應用,將多模態、物聯網等技術系統化融合整合,釋放出巨大商業潛力。2024年以來,國內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的活躍用戶規模和滲透率均在穩步增長,2024年11月應用滲透率達27.1%,用戶基礎不斷擴大,形成了以應用需求為核心的快速迭代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