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2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今年以來,各家人形機器人爭相“炫技”——側空翻、籃球跳投、回旋踢、“鯉魚打挺”……每當模樣酷似人類的機器人做出模仿乃至超越普通人的動作,總能引來驚嘆。
然而,也有不少網友提出疑問:機器人一定要做成人形嗎?輪子明明跑得更快,也更簡單,為什麼還要讓機器人有一雙健碩的腿?
其實不怪網友們疑惑。
當前,多種形態的機器人已進入日常生產生活場景,成為比人形機器人更高效實用的選擇——工廠流水線上,關節型機械手臂精準焊接;野外複雜地形中,四足機器人負載重物穩定前進;物流廠房內,輪式機器人快速移動,同時保持較低的能耗與成本……相比之下,雙足站立的機器人除了“看著更像人”,似乎並不是現實場景下的“最優解”。正因如此,圍繞人形機器人的討論一直熱度不減。
人們對“機器像人”的向往與追求由來已久。
先不必提科幻史中層出不窮的仿生機器人形象,早在1973年,日本就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人形機器人Wabot-1——與“後輩們”相比,它的樣子有些簡陋,但已具備雙手、雙腳與“視覺”等基本要素。隨後的50年間,人形機器人不斷解鎖新本領,從彈鋼琴、雙足行走、做表情等簡單行為,再到踢足球、做外科手術、跑馬拉松、練武術等複雜任務,讓機器人掌握高難度的人類技能,成為令許多研究者魂牽夢縈的挑戰。尤其是近年人工智能技術的飛躍,讓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迎來新機遇。許多人驚喜地看到:機器人像人一樣看、聽、說,乃至思考,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
為什麼人類對人形機器人有著偏愛和執念?背後是讓機器人真正融入人類社會的願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