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中華文化認同視閾下閩台族譜家訓的重要文化價值與時代意義 作者:紫瑋(漳州),閩南師範大學監察專員辦公室副研究員、閩南文化研究院博士
【摘要】閩台族譜家訓歷史源淵流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藴含的敬宗睦族的觀念根深蒂固,以耕讀爲依託重視讀書的傳統綿延不絶,以入世爲方向教育功利的導向方興未艾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傳承閩台族譜家訓具有重要時代意義,助於增進兩岸同胞的中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
福建與台灣一衣帶水,兩岸文化同脈文緣相承,廣泛流傳於閩台兩地的傳統民間族譜家訓,藴含着深厚的家族血脈傳承、道德文化教育與家國情懷等觀念,是當今密切聯繫兩岸同胞情感的心靈紐帶和感情依託。加强閩台族譜家訓文獻整理、研究、交流與傳承,對於連接閩台血脈關係、弘揚祖地文化、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增進兩岸同胞中華文化認同與推動國家統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閩台族譜家訓歷史發展與重要文化價值
族譜也稱爲家譜、宗譜或家乘、譜牒,是一種記録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文獻。主要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爲主體的家族繁衍歷史和重要人物事迹。族譜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爲中心,其形式和内容可能因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而有所不同。族譜的内容通常包括序言、凡例、世系圖、傳記、家規、藝文等,詳細記録家族成員的姓名、别名、排行、生卒年月、功績等信息。
族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當時爲了“定世系,辨昭穆”,譜牒制度開始發展,並有專官掌管。在秦漢之前,譜牒被稱爲世系世本、系本、牒記等,之後則有了族譜、姓譜、族姓譜等多種稱呼。至漢代,天下初定、文治復興,譜學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中,梳理了帝王將相家族的發展脈絡,爲民間修譜提供了範例。魏晋南北朝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將家世門第作爲選官的核心依據,譜牒由此大熱,此時的譜牒内容詳盡、體系精密,涵蓋了世系傳承、人物事迹、聯姻家族等多個維度,達到了古代譜學的鼎盛狀態。隋朝皇室將家譜稱爲玉牒,唐皇室也競相傚仿,這個時期,譜牒不僅是記録家族世系的工具,也成爲社會地位和身份的象徵。宋代家譜編纂由官修主導轉爲民間私修主流,大儒朱熹等倡導敬宗收族理念,家譜功能聚焦倫理道德教化、凝聚宗族向心力。歐陽修和蘇洵更是開創新風,提出了族譜的編修原則和具體方法,成爲後世族譜的典範,對私修族譜的繁榮起了重要作用。宋代史學家鄭樵在其《通誌·氏族略》中提到: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簿狀,家之婚姻必有譜系。這表明譜牒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明清時期,譜牒學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這個時期的族譜内容更加豐富,不僅記録家族世系,還包括宗族源流、宗派、宗族傳記、祠規、家訓等内容。此外,明清時期還出現了多種族譜的編排格式,如世代分格、世代直行下垂、寶塔式、牒記式等。體例上,融合世系圖、世系表、傳記、藝文、家規等多板塊,規模宏大,有統譜横亘多省、匯聚同宗各支,編織龐大家族脈絡網絡。
閩台族譜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閩台族譜的分佈顯示出兩地在血緣上的密切關係,尤其是在閩南地區。根據相關調查和研究,台灣民間存有的家譜超過2萬餘種。其中明確記載了大陸24個省市251個姓氏向台灣移民以及開基祖的資料。祖籍福建的姓氏譜有4730部,這足以證明台灣和福建血緣關係的密切。例如,葉氏族譜在台灣的分佈廣泛,包括台北、台中、高雄、苗栗、桃園、雲林、嘉義、南投、宜蘭、新竹、淡水、台南、彰化、金門等地,人口約21萬,居台灣人口第20位。台灣現存族譜按族群大概可分爲三類:一是閩南人,閩南人是台灣最大的族群之一,其族譜分佈廣泛,在基隆、台中、台南、台北、南投、雲林等縣市較爲集中,其中彰化縣、台南縣的閩南人 “大姓” 較多,如陳、林、黄、張、李等姓在這些地區的族譜數量較多,且家族龐大、支系繁雜,許多家族都有完整的族譜傳承,記載着家族從福建閩南地區遷徙到台灣的歷史、世系繁衍、家族人物等内容。二是客家人,客家人主要分佈在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台東等縣市,以及高雄、屏東的部分地區。常見的姓氏有劉、丘、曾、廖、賴等,各姓氏大多都有自己的族譜,詳細記録了家族的遷徙歷程、祖先事迹、家族規訓等,體現了客家人對家族傳承的重視以及在台灣艱苦開墾、繁衍的歷史。三是“外省人”,多集中在台北市、高雄市等大城市及周邊地區。這些外省人來自大陸各地,如浙江、江蘇、湖南、山東等省份,他們的族譜各具特色,有的家族在台灣傳承多代,族譜保存完整,記録着從大陸祖籍地到台灣的遷徙過程和家族在台灣的發展情况,成爲聯繫兩岸親情的重要紐帶。
福建與台灣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歷史文化關係極爲密切。閩台兩地的族譜在格式、内容和編纂理念上高度相似,它們都遵循着傳統的譜牒文化格式,一般包含譜序、世系圖、家訓家規等内容。譜序部分通常會闡述家族的起源、遷徙歷程以及修譜的意義。以家訓家規爲例,福建和台灣的家族族譜中都有教導子孫要慎終追遠、尊老愛幼、重視教育、和睦鄰里、敬宗睦族等傳統美德的内容。這些共同的文化元素通過族譜在閩台兩地代代相傳,確保了家族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在兩地的延續性。
(一)閩台地區以族譜爲載體的敬宗睦族觀念源淵流長,根深蒂固
從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來看,無論是福建社會還是台灣社會,都是由移民社會發展而來,對移民而言,敬宗睦族既有着重要的現實需要,又可以給心靈帶來莫大慰藉。從明清以來閩台地區的家訓來看,閩台兩地人民在敬宗睦族上主要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高度重視慎終追遠的傳統。重視喪禮和祭祀是明清時期閩台地區族譜家訓的重要内容,幾乎每一部族譜都會涉及到。漢代孔安國曾曰 :“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於厚也。”①宋代大儒朱熹也説 :“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民德歸厚,謂下民化之,其德亦歸於厚。蓋終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謹之。遠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爲,則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則其德亦歸於厚也。”②這一觀念在福建與台灣非常流行。如福建漳州的《長泰仙景張氏族譜》對喪制有具體而微的規定:“凡喪制當以哀爲本。又宜稱家有無,不可尚浮華而忘哀痛。凡居喪,不聽音樂,不與宴會,不行慶吊,無大故不得外出。至於緦麻服,各有等。禮制輕重,皆當致慎。”③張氏家族要求子孫在服喪期間要莊嚴肅穆,恪守禮節,披麻戴孝要等級分明。明清時期閩台地區的家族對祭祀和祭奠非常重視,而且具有很强的儀式感,對於先人的喪葬嚴格按照禮制進行,在家訓中都有細緻入微的規定。在今日的台灣也非常重視“慎終追遠”的傳統,許多台灣民衆會跨越海峽,前往大陸尋根祭祖。例如,台灣民意機構前負責人王金平於2024年11月18日在福建參加祭祖活動;台灣環球郭氏宗親總會副會長、原環球總會秘書長郭先智一行於2024年11月12日到郭氏遷台發源地福建華安縣沙建鎮岱山村祖祠追來堂尋根謁祖,慎終追遠,交流互動;台灣學者薛仁明則重視祭禮,認爲這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每年清明節期間,厦金航綫都會迎來台胞返鄉祭祖的高峰,顯示出兩岸人民對這一傳統習俗的共同重視。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在“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座談會”上表示,中華文化講究慎終追遠、飲水思源,這是中華民族建立數千年優良傳統的重要基礎。台灣曾經在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如今中華文化却在台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急處境。在台灣,因爲民進黨政治操弄下,出現“去中國化”的錯誤方向,我們這一代人有責任撥亂反正。
二是强調族譜在家庭治理中的地位。“國有史而勸懲嚴,家有譜而綱紀肅。是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萃衆史臣之力以成一史,與萃衆子孫之力以成一譜,其事雖殊,而其理則一也。”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精神圖騰,清晰地記録家族的興衰榮辱。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曾説:“百事不泯,有益於史乘者,譜也。族人無譜,則昭穆混淆,人不知祖,則姓紊亂,與禽獸何异焉。”明清以來,閩台地區修纂族譜儼然成爲了家族傳統。“家譜之作關係甚大,前後序文言之悉矣,爲吾後者自當寶而勿失,自兹以往又必隨世逐代明别其支派續系,而謹書之,勿使宗支失傳而獲罪於祖宗也。”④福建漳州龍海區高坑高氏認爲族譜是“明别其支派續系”的重要依據,對於一個家族來説“尤宜珍貴”,“乃一家之寶,務宜珍重收藏,以便考查世系,切勿輕棄,以褻祖宗,宜共凛之。”總言之,明清時期閩台地區對族譜的重視非同一般,這與該時期宗族勢力的重新崛起以及封建社會對民間社會的管控廢弛有着莫大的關聯,客觀地來講,家族重視族譜的編修,提高族譜在家族中的地位,這對於維持家族尊長的權威,維繫家族的團結,繼而維護社會穩定還是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家譜記載内容异常豐富,除了姓氏源流、世系、家訓、藝文著述等内容外,還有一些契約、合約、合同和官府訴訟文書以及族務志和人物誌,這對於瞭解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民間社會的運轉持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民間文獻。
(二)閩台族譜以耕讀爲依託重視讀書的傳統歷史悠久,綿延不絶
重視子孫的讀書問題本質上是重視子孫的教育問題,重教爲根,這是閩台地區家訓的一個重要特點。通過恪守嚴謹家訓,培育優良家風,不斷蔭澤後人,給予他們建功立業的精神動力與思想財富;而堅守家風的責任與信念,又賦予後人對綿延至今的家風和家訓不自棄的堅韌與自信。縱覽明清時期閩台地區的名門望族就不難發現,凡家業輝煌、人才興旺者,無不擁有獨樹一幟的家風和鮮明的家訓文化特徵。“子孫雖愚,詩書須讀”、“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耕半讀,但以箕裘承祖澤”、“有學問曰富,有廉耻曰貴”。相比萬貫家財,好讀書的家風才是對一家一族的最好饋贈。
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自古有“海濱鄒魯”的美譽,尊師重教、崇尚讀書的風氣十分濃厚。長泰對教育的重視不僅僅是當地政府的行爲,民間興學助教、尊師崇文的風氣也十分濃厚。如:田頭村葉氏瞻依堂護祠碑上有這樣的記録:“祠内唯攻書者准住之,其餘一概不准”;京元村學仔廳護祠碑裏也特别説明了“或延師教誨讀書,實係正宗之事,祖先亦所樂聞”。 長泰的許多家族的家訓也把“務耕讀”、“學必勤”等求學讀書的要求擺在突出位置,以訓誡子孫和族人。
同時,閩台一些地方還紛紛設立學田,以資助學。所謂的學田,就是指用於興學助教的公田,往往采取出租形式而獲取資金(通常以稻穀計)來供學子讀書使用。對於許多出生貧寒而有志於讀書以求進步的年輕人來講,學田的出現或設立,無异於雪中送炭,掃清了寒門學子求學道路上的障礙,提供了有效的物質保障,解决了他們的後顧之憂,使得他們有機會通過努力讀書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在閩台地區設立的學田當中 ,除了一些地方官員和士紳捐獻外,也有一些官員捐出自己的俸禄置買田地作爲學田,學田還有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官差非法佔有的糧田,經過衆議被判而充爲學田。正是在這樣濃厚的重教興學氛圍的影響之下,閩台地區文教事業日益興旺,尊師重教蔚然成風,教育成果頗爲顯著,杰出生徒不斷涌現,有力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在閩台地區的傳播,加速了閩學的形成與發展。 除此之外,閩南地區的有些地方在每年元宵節前後,許多家族到祖廟祭拜祖先,會舉行點燈掛燈活動 ,其中會點掛“人才燈”、“文化燈”等,這無疑是對於讀書求學的年輕人給予的莫大鼓舞和支持,呈現出一個家族向上向善的良好精神風貌。這些民俗活動的開展,既能滿足人們對年青一代能擁有美好未來的心理期許,又對年輕人起到鞭策和激勵的作用,這反映出閩台地區崇文尚教的傳統薪火相傳,千年不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