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大陸新媒體賦能兩岸融合發展的價值、挑戰與路徑
http://www.crntt.hk   2025-07-11 15:26:21
兩岸媒體交流從無到有、從單向到雙向、從專題採訪到務實處理,一直是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評社╱題:“大陸新媒體賦能兩岸融合發展的價值、挑戰與路徑 ” 作者:林麗芳(福州),福建行政學院閩台研究院編審

  【摘要】兩岸融合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是順應時代的必然選擇。提升大陸新媒體對台傳播力,能提升兩岸融合發展政策的傳播速度和廣度、促進島內經濟轉型升級水平、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當前,民進黨當局對大陸新媒體的限制和封鎖不斷升級、“台獨”分裂勢力不斷製造“信息繭房”污衊大陸新媒體、大陸新媒體自身建設存在不足等,致使大陸新媒體對台傳播面臨現實挑戰。應定位關鍵傳播對象、提升議題設置技巧、善用“熱點”和台灣“名嘴”積極發聲、培育專業人才隊伍,提升新媒體對台傳播力,推動兩岸融合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兩岸融合發展逐漸被確立為大陸對台政策的主軸,成為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對台方略的核心創見。①2019年,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論述了兩岸融合發展的思想內涵,提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的主張。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應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應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2024年7月,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兩岸融合發展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是順應時代的必然選擇。但是,台灣民衆對兩岸融合發展往往會產生疑慮、偏見、誤解,甚至恐懼等心理。究其原因:一方面,兩岸政治對立化解和消除之前,民進黨當局不斷操弄兩岸政治議題,打壓兩岸正常交流交往,有意抗拒和抵制兩岸融合發展;另一方面,當前涉台報道的傳播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大陸傳統媒體對台傳播入島“落地”效果有限,致使部分台灣民衆對兩岸融合發展存在認知鴻溝與偏見。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擁有實時、短小、交互、個性化等特徵的新媒體成為台灣民衆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提升大陸新媒體對台傳播力,對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大陸新媒體賦能兩岸融合發展的價值

  對台傳播,是兩岸尚未統一的特殊歷史情勢下,大陸采取一定的方式或手段,對台灣受衆進行有目的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信息交流活動。②對台傳播是國家內部的一項特殊傳播。其傳播對象是同屬於一個中國但又處於政治對立狀態下的台灣民衆;戰略目標是拉近兩岸民衆的心理距離,為實現國家完全統一創造積極的輿論環境。提升大陸新媒體對台傳播力,能提升兩岸融合發展政策的傳播速度和廣度、促進島內經濟轉型升級水平、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為和平統一奠定堅實基礎。

  (一)提升兩岸融合發展政策的傳播速度和廣度 

  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近年來大陸先後發布了《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意見》等政策文件,形成了兩岸融合發展的理論體系和政策實踐。但是,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了兩岸關係的共同政治基礎。兩岸分裂對峙的局面使兩岸新聞交流無法正常化、常態化,兩岸融合發展政策無法在島內得到及時廣泛傳播。這種信息不對稱成為兩岸溝通交流的瓶頸,限制了兩岸融合發展。

  據《數字2024:台灣》(Digital 2024: Taiwan)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月份,台灣八成以上人口使用社交媒體,其用戶達到1920萬人。③可見,社交媒體已深度影響台灣民衆的生活。《意見》指出,要“善用各方資源,深化融合發展”。新媒體應發揮其不受時空限制的優勢,瓦解傳統傳媒對台傳播的壁壘,及時準確向台灣民衆傳播兩岸融合發展政策,拓展其對台傳播的廣度與深度。這種高效深度的傳播,能擠壓“台獨”分子“污名化”“妖魔化”大陸資訊的時間與空間,促使台灣民衆認識到兩岸融合是雙向良性互動的過程,并不會改變台灣地區的政治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從而引導台灣社會輿論支持兩岸融合發展。

  (二)促進島內經濟轉型升級水平

  2016年以來,蔡英文當局不僅違反《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精神,對大陸采取歧視性貿易限制,還極力推行“新南向政策”,企圖引導台商從“西進”大陸轉向東南亞等國家,在解決台灣地區產能過剩和勞動力成本過高問題的同時,降低台灣對大陸市場的依賴,最終實現經濟“脫中”。賴清德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期間,抹黑詆毀ECFA,叫囂“ECFA不是台灣該走的路”,毫不掩飾其謀求與大陸經濟“脫鈎”“斷鏈”的企圖。為此,民進黨當局加強控制島內網絡和新媒體,嚴密限制和干擾大陸媒體信息入台,甚至豢養各種網軍抹黑、造謠、誣衊和攻擊大陸。

  改革開放以來,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持續增長,成為島內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近年來,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兩岸經貿關係受到嚴重衝擊,但仍是台灣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持力量。與此同時,必須清醒看到民進黨當局對兩岸交流設置重重政治阻礙,導致台灣地區未能充分分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制約島內經濟轉型升級水平。④兩岸融合發展是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其目的是為台灣同胞提供在大陸生活、就業、學習等方面的同等待遇,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面對民進黨當局的不斷挑釁,大陸新媒體應肩負歷史責任與擔當,不斷提升對台傳播力,積極為台灣同胞瞭解兩岸融合發展的內涵與目的提供平台和渠道,消除島內部分民衆對兩岸經貿交流的疑慮,拉緊兩岸融合發展紐帶,促進島內經濟轉型升級水平。

  (三)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情感認同,是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基礎。傳統媒體環境下,兩岸主要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方式進行交流。傳統傳播具有單向性特點,這種特點決定傳播者與受衆衹是單方面的發布者與接收者的關係,忽視了傳播過程的互動性,影響兩岸民衆的心靈互動。

  互動性,是新媒體區別於傳統媒體的獨特優勢之一。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方式的交互性,賦予公衆充分的參與感。⑤這種傳播方式下,受衆不僅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發布者,可以在微信、微博、抖音、臉書等新媒體平台隨時隨地點贊、轉發,或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這種雙向傳播模式,能激發台灣民衆互動熱情,大陸也能及時瞭解台灣民衆的反饋需求,讓台灣民衆在互動中充分瞭解兩岸融合發展政策,拉近兩岸民衆的心理距離。新媒體的互動性,方便了台灣民衆的參與,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兩岸同胞情感融合、心靈契合,為兩岸融合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大陸新媒體賦能兩岸融合發展面臨的現實挑戰 

  長期以來,大陸一直遵循“以經促政”邏輯,推動兩岸交流合作。也就是說,大陸希望通過對台灣民衆釋放最大限度的經濟紅利,提升兩岸經濟依存度,推動兩岸社會層面的交往融合,以“以經促社”“經社雙驅”的路徑漸進實現“政治彌合”。⑥在這過程,大陸新媒體扮演重要的角色。2024年9月25日開通的“國務院台辦”視頻號和微信公衆號,及時、全面發布解讀中央對台方針政策,強化台灣民衆的感知、理解和記憶,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2018年10月22日,福建省台辦主辦的“閩台e家”微信公衆號正式開通。該公衆號突顯“權威發布、權威解讀、貼心服務”等特點,從“台胞生活”“知·閩台”“服務平台”三個板塊,解讀福建惠台政策,發布閩台合作交流等資訊,為改善台資企業營商環境、促進閩台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以及來閩台胞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等提供服務平台。與此同時,台灣青年也積極使用大陸新媒體,取得良好的成效。2024年初,台灣網紅青年鍾鳴軒在大陸旅游後,製作短視頻《一個人去大陸》《這就是我看到的中國》在抖音等平台傳播,創下超過100萬的點擊量。他的短視頻打破民進黨當局對大陸信息的封鎖、推翻民進黨當局長期抹黑大陸的種種說辭,引起兩岸共鳴。有熱度、廣度、深度的新媒體信息可以加速兩岸交流,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但是當前兩岸關係嚴峻複雜,特別是在“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執政下,大陸新媒體對台傳播仍面臨著一些現實挑戰,制約了兩岸融合發展的進程。

  (一)民進黨當局對大陸新媒體的限制和封鎖不斷升級

  蔡英文上台後,民進黨當局通過“保台國安五法”修法工程、強行推動“反滲透法”等,對兩岸民間交流設置重重障礙,在島內大肆渲染和營造“維護國家安全”“反對統戰干預”等氛圍,詆毀大陸新媒體產業,持續限制和封鎖大陸新媒體信息入台。一方面,受到台灣當局所謂“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限制,大陸傳媒機構不能取得在台灣開展傳媒業務的“合法”資格;另一方面,台灣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和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援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相關條款,對大陸新媒體的傳播行為進行限制,影響了大陸新媒體對台傳播的有效性。2020年8月18日,民進黨當局所謂“在台灣地區從事商業行為禁止事項項目表”規定,台灣地區不得代理大陸OTT TV(綫上影音平台)業者商業服務。這意味著愛奇藝、騰訊WeTV等大陸影音平台服務在台灣遭到封殺。⑦2022年,民進黨當局妄稱抖音等大陸軟件“危害台灣信息安全”,“沒有資格”在島內經營業務,嚴禁台灣公務機關使用。⑧隨後,民進黨當局各部門紛紛出台對大陸軟件的限制措施。台灣民衆難以通過新媒體及時準確瞭解兩岸融合發展政策,影響了兩岸正常的溝通交流,限制了兩岸融合發展。

  (二)“台獨”分裂勢力不斷製造“信息繭房”污衊大陸新媒體 

  近年來,兩岸關係嚴峻複雜。“台獨”分裂勢力針對島內民衆持續操縱輿論議題,不斷製造“信息繭房”,擾亂台灣民衆對台海局勢的準確認知與判斷。一方面,台灣當局建構扭曲失真的“媒介現實”,將大陸製造為台灣的“假想敵”,標簽化“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甚至不加掩飾叫囂大陸是“敵對勢力”,製造緊張氣氛,恐嚇台灣民衆;另一方面,為避免台灣民衆通過大陸新媒體破除其苦心經營的“信息繭房”,台灣地區民意代表和綠媒惡意抹黑大陸新媒體機構、“污名化”大陸新媒體對台傳播內容,將大陸新媒體報道、新媒體平台等冠以“文化統戰”“認知作戰”等標簽,教育島內民衆提防、戒備大陸新媒體傳播內容。在“信息繭房”影響下,台灣民衆特別是台灣青年誤將TikTok、小紅書等視為大陸開展“文化統戰”的洗腦工具,歪曲、污衊兩岸融合政策,影響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的融合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