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眾多產業深度融合,中國市場優勢明顯
美國鋁業公司日前表示,該公司部分材料來自中國供應商,由於沒有合適的替代供應商,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將使該公司的年度成本增加1000萬至1500萬美元。
美國《洛杉磯時報》報導稱,多年來,很多美國公司建立了依賴於數千家中國工廠的供應鏈。當下,讓美國企業感到手忙腳亂的,不僅是美國政府的關稅規模,還有關稅政策的實施速度和不可預測性。
張建平:美國政府濫施關稅給美國眾多跨國公司帶來巨大衝擊。以蘋果公司為例,該公司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約90%的iPhone在中國組裝生產。根據美國媒體計算的數據,在美國宣布對華加征所謂“對等關稅”後,加上已有的關稅,一部手機成本漲幅超過50%。
在全球化時代,美國的跨國公司在中國以及全球各地開展原材料、零部件、中間產品等方面的供應鏈協作。美國政府濫施關稅不可避免地將反噬本國企業。
崔守軍:美國試圖通過關稅壁壘重塑全球產業鏈,迫使製造業回流。然而,在當前背景下,提高關稅無法重塑美國產業鏈競爭力,只會費時費力,給美國企業帶來多重衝擊:一是經營成本急劇攀升,利潤空間遭到壓縮;二是面臨供應鏈中斷風險,生產可能停擺;三是農業、汽車、半導體等出口導向型產業,受關稅影響,出口受阻,原有市場或將被其他國家類似產品替代,進而導致其市場占有率縮減、競爭力削弱。
彭羽:美國政府頻繁加征關稅,在直接推高供應鏈成本的同時,還大幅增加了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擾亂全球供應鏈穩定,導致企業無所適從,無法預期其生產和貿易可能帶來的成本和盈虧,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正常運營均遭受負面影響。
目前,中美兩國在眾多產業領域都實現了深度融合,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脫鈎”。一方面,經過多年積累和發展,中國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和強大的配套能力。另一方面,美國試圖通過加征關稅來推動製造業回流,卻面臨缺乏熟練工人和供應鏈配套等現實困境。此外,對於美國企業而言,中國市場具有盈利穩定、政策風險低等優勢,尤其以中國為主要目標市場的企業,如特斯拉、星巴克等,更不會輕易撤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