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4日電/據新華社報導,美國政府在全球開展“無差別關稅戰”,這不僅是對全球貿易體系的宣戰,更是對二戰以來國際秩序的一次“休克療法”。當華盛頓沉迷於單邊主義的權力霸凌時,歐洲正面臨歷史性選擇:是繼續充當美國地緣遊戲的“人質”,還是同中國攜手維護多邊主義?答案藏在一句古老的歐洲諺語中——“自助者,天助之”。此刻,歐洲需要的不是對跨大西洋關係的宗教式虔誠,而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戰略自主:打破“思想鋼印”的終極命題
歐洲的政治精英常將“戰略自主”掛在嘴邊,卻在行動中暴露出令人費解的“左右互搏”傾向:一邊抱怨美國通過《通脹削減法案》實施“綠色保護主義”,一邊對中國電動汽車揮舞反補貼大棒;一面對美國將其視為地緣博弈的附庸憤憤不平,一面又對華盛頓的每一次政策轉向亦步亦趨。這種矛盾本質上是“思想鋼印”的產物——一種將跨大西洋關係神聖化、將美國霸權合理化的集體無意識。
這種被動回應美國議程的屈辱感,本應成為歐洲覺醒的催化劑,但歐洲的“思想鋼印”並未打破,甚至不惜以犧牲自身經濟主權為代價。歷史早已證明,依附戰略終將反噬自身。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美國通過金融手段逼迫英法撤軍,戳破了歐洲殖民帝國的最後幻夢。2025年初,美國政府“零幀起手”,對烏克蘭危機政策突然轉向,繞開歐洲直接同俄羅斯開展“越頂外交”,讓歐洲各界紛紛“破防”。
真正的戰略自主始於認知革命。歐洲應清醒認識到,外交上已經被越頂,思想上不能再被越頂。當美國對華遏制打壓已呈癲狂之勢時,布魯塞爾不應成為這場博弈的“啦啦隊”。
保護主義:不要溫柔地走進那個良宵
美國政府的關稅大棒絕非孤立現象,而是全球化深度重構期的必然產物。“歐洲新聞台”分析稱,特朗普對歐盟商品的關稅可能導致至少850億歐元的出口損失,德國等國家面臨嚴重後果。這印證了一個殘酷的真相:當前世界承受不了太多的“休克療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