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4日電/據大公網報導,中國宏觀經濟領域出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在經濟增長“量”的維度上,實際GDP增速始終保持在5%左右的合理區間,但價格指標如CPI、PPI等核心價格指數持續低位運行,價格總水平仍處於歷史相對低位。“量價背離”開始得到政策制定者愈來愈多的關注,中央政府將“推動價格溫和回升”納入到政策目標之中。
價格是市場經濟中很重要的信號,企業看到價格上升才會生產或擴大生產。那麼,為什麼有企業願意“以價換量”、降價也要生產呢?微觀經濟學中有個和宏觀領域相似的場景:面對產品售價持續走低,企業非但不縮減生產,反而選擇“逆周期擴產”。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背後,暗含精密的成本核算邏輯。一些很“捲”的企業甚至會一邊降價,一邊擴大生產。此時企業的經營目標已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虧損最小化”。
經濟運行中,很多工業和製造業部門的企業都有“以價換量”的共同特徵,即通過價格調整策略換取市場份額。這種行為雖能維繫企業生存,但持續的價格下行可能會削弱市場信心。
回望日本經濟史,1990年房地產市場的劇烈調整之後,實際GDP表現穩定、但GDP平減指數持續下行。這種經濟指標的“剪刀差”將決策者推向兩難境地:當實際GDP達標與價格持續低迷同時存在,政策該何去何從?面對這種特殊的經濟形態,可能會有兩種解決辦法:一是維持現有政策力度,守住實際GDP就是守住經濟基本盤;另一種是重視名義GDP收縮的現實,主張採取更積極的刺激政策。
在房地產調整的首十年,日本央行尚未建立明確的價格調控機制。只要實際GDP保持正增長,便視為經濟基本盤穩固。但隨著企業利潤持續收縮、微觀主體信心不斷弱化,日本決策層逐漸意識到,價格持續下跌會損害經濟的深層活力。此後,日本央行決定將價格目標錨定在0%至1%之間。實踐表明,這樣做法並沒有大幅提升居民的預期信心。後來日本借鑒其他國家的成熟經驗,將2%的通脹目標確立為不可動搖的鐵律,該目標被明確定義為價格調控的“下限”而非“參考值”,這意味著只要CPI未達2%,超常規貨幣寬鬆政策和財政刺激就不會止步。
經歷了漫長的調整過程,日本得出的結論是:其一,經濟健康並非簡單的“正增長即安全”。經濟好比人體,人體正常體溫為36度多,但並不意味著人體體溫只要高於0度就是健康。其二,2%的通脹值雖然是個經驗數據,但對於提振老百姓的預期信心非常有幫助。這些是日本用長時間的探索換來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