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一家山姆超市內,雲南產的大顆藍莓受到消費者搶購。(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
專家:美貨退出對華影響不大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理事譚浩俊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消費者對美國商品本就非剛需,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國產替代消費品正成為中國經濟內循環的重要支柱。中國市場有廣度、有深度、更有韌性,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條自主可控的消費升級之路。
“即使美國商品退出中國市場,對中國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影響並不大。許多美國產品本就屬於小眾高端品類,對普通消費者不存在剛需。相反,中國消費者正越來越多地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國產品牌。可以說,美國如果失去中國市場,影響遠比中國失去美國產品更為深遠。”譚浩俊還提及多元進口舉措,“像牛肉、農產品等品類,幾年前已經開始大量從巴西等南美新興市場進口,品質不輸美國產品,供應鏈也更加多元化及穩定。”上述應對舉措證明,就算這場關稅戰確實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中國有足夠能力消化壓力。
部分美商家承諾不漲價 擔憂被中國市場拋棄
在美國發動關稅戰後,不同於美國消費者的“消費恐慌”或“搶購潮”,中國消費者表現出更加冷靜和理性。這一現實令許多美國企業的焦慮迅速蔓延——他們擔心的不是漲價本身,而是被中國市場徹底邊緣化。
在超市保健品專區,促銷員正在清倉一款原產美國的氨糖片,現場消費者卻並不買賬。有消費者表示,類似成分的國產產品價格衹有其三分之一。隨著國產品牌質量的提升,國產替代已不再是“可選項”,而是越來越多人的“首選項”。
美產化妝品本就因消費者審美迭代、渠道變革等因素在中國接連受挫,如今,關稅調整更令其“雪上加霜”,美系產品正失去年輕一代消費者的關注度。而美妝巨頭雅詩蘭黛其2024財年多次顯示中國市場表現不佳,亞太區銷售額整體下滑超10%。據《2024中國美妝行業白皮書》統計,超60%中國消費者願意購買國貨美妝產品。
另外,多家美國進口寵糧品牌近期紛紛對外承諾“不漲價”,顯然擔心因價格波動被消費者拋棄。從市場數據來看,內地進口寵糧整體份額正在縮減,而國產品牌則強勢上行,逐步打破由海外品牌壟斷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