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1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清明時節,麥長三節。天剛蒙蒙亮,河南省清豐縣固城鎮張莊裡村的成片麥田裡,一群身著印有“河南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字樣紅色馬甲的年輕人開始忙碌起來——他們俯身在田壟間,手指靈巧地調試著一排排橙色的管道,凝結的露水打濕了褲腳和袖口。
河南農業大學信管學院研究生李清陽,緊盯著手中的平板電腦,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土壤墒情等數據。腳邊,滴灌管道一條條蜿蜒伸向麥田深處。
“各點位傳感器信號正常,土壤平均濕度已低於20%,達到灌溉閾值,準備啟動智能輪灌!”準備完畢,李清陽朝著田埂上的一個身影喊道。那正是科技小院負責人、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葉優良,這位與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專家,腳蹬一雙沾滿新泥的膠鞋,穩穩地站在田埂上。葉教授揮了揮手,聲音在清冷的空氣中格外清晰:“啟動!”
話音剛落,指令通過無線信號迅速抵達智能水肥控制中心。頃刻間,汩汩清流混合著精確配比的營養液,順著滴灌帶上細密的孔眼,均勻精準地滲入麥苗根部區域。眼下小麥正處於拔節孕穗的關鍵期,對水肥的需求“嗷嗷待哺”,“精準滴喂”無疑是雪中送炭。
“看大屏幕!”葉優良指向不遠處田邊竪立的一個顯示屏,上面實時更新著由無人機傳回的多光譜影像圖。“那片稍微發黃的區域,是AI技術剛識別出的潛在乾旱脅迫區。不用我們操心,智能輪灌系統已經優先給它‘開小灶’了。”
幾乎同時,頭頂傳來一陣輕微的嗡嗡聲。一架無人機正掠過麥田上方,機翼下的高清攝像頭和多光譜傳感器,如同銳利的鷹眼,將萬畝麥田的長勢、墒情、病蟲害隱患轉化為一幅幅動態的數字地圖。“那是我們的‘空中巡田員’,它不僅能實時拍攝高清影像,還能通過AI分析苗情。”葉優良介紹。
清明前後,鄉親們最怕“卡脖旱”,也怕條銹病、赤黴病冒頭。“以前巡這1萬畝地,得‘跑斷腿’,還得憑經驗猜。現在好了,手機上點一點,比咱老農的眼睛還尖!”清豐惠農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建士是個“老把式”,此刻正舉著手機,看著屏幕上實時更新的數據和圖像,他由衷地贊嘆,“哪個犄角旮旯缺水了,哪塊地有病蟲害苗頭了,一清二楚,真是給俺幫了大忙!”
周建士點贊的,正是今年春耕期間,河南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師生們給張莊裡村帶來的農業新質生產力。他們將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硬核科技”送到了田間地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