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琪的記憶里,小時候,每到重要的節日或活動,媽媽都會給她和妹妹穿上旗袍。近些年,“漢服熱”興起,她們有了更多選擇。“這兩年,我和妹妹回中國時,特意買了幾套好看的漢服帶到德國。”嘉琪說,受媽媽的影響,每逢重要場合穿漢服成為她和妹妹的一種儀式感。尤其是長大後,姐妹倆的中文水平不斷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與日俱增,漢服在她們心中的分量更重了。
“漢服,不僅僅是一種服裝形式,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每當我穿著漢服,向德國朋友介紹服裝細節處蘊含的文化意義,心中都會湧起一股自豪感。”嘉琪說。
如今,在海外華僑華人新生代中,像嘉琪這樣的漢服愛好者數不勝數。
在距離伍珀塔爾不遠的法蘭克福,95後女孩李素創辦了一家素心晴華服文化傳承館,裡面陳列著近500件精美漢服,是她多年來陸續收集的“心頭好”。李素一直對漢服情有獨鐘。出國生活9年多來,她延續著這份愛好,並在近兩年結識了越來越多興趣相投的小夥伴。如今,她擔任社長的素心晴漢服社已擁有200多名成員。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漢服是存續在中華文化根脈里的一種審美。”李素說,向海外其他族裔展示漢服之美,是她長久以來的心願。為此,她和小夥伴們多次身著漢服參加德國多地的狂歡節等重要節慶活動,她的華服文化傳承館也向大眾免費開放,有需要或感興趣的朋友都可以來這裡借穿漢服。
“如今,漢服文化已經走出小眾圈層,正在成為一種流行的大眾文化。”李素說,許多德國朋友在領略漢服之美後,向她由衷贊嘆東方美學的文化底蘊與獨特魅力,不少歐洲時裝設計師的作品中也開始出現新中式元素,這都令她欣喜又驕傲。
在美國紐約,同樣有一群漢服文化的忠實粉絲。“今年是我們漢服社成立的第11個年頭。目前,漢服社微信群已有近500名成員,主要是年齡在20歲至35歲之間的中國留學生及華僑華人新生代。”紐約漢服社社長明亮感嘆道,2016年,她加入社團之初,紐約當地瞭解漢服的人寥寥無幾,而如今,這一中華傳統服飾成功“出圈”,馬面裙等單品在當地華僑華人圈更可謂盡人皆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