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敦煌美學何以“長紅”
http://www.crntt.hk   2025-04-11 13:38:52
 

  智能時代的新探索

  在人工智能技術深刻影響各行各業發展的當下,AI在敦煌文物修復、服飾設計領域已經有了哪些應用落地?藝術作為人類創造的代表性行業,是否會迎來巨變?

  2022年,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團隊曾以敦煌飛天為設計藍本,融合天女、伎樂人等的服飾特色,為國風虛擬數字人“天妤”設計敦煌風格的服飾。

  “在實體服飾製作前的復原階段,我們正在嘗試讓人工智能介入。”崔岩介紹,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和三維圖形圖像技術,可以將服飾的紋樣、織物結構、服裝款式、服裝穿著狀態進行數字化復原,從而輔助團隊以手工形式製作實體成衣,但紋樣的取舍和色彩的搭配,仍然需要學者結合權威資料共同討論、解讀,這是人工智能不能替代的。

  “在絕大多數時間里,AI只是工具,至少在藝術和文史領域,人工智能距離主導整體的研究思路,甚至取代人類藝術家,還有一定的距離。”李迎軍說。

  在他們心中,藝術的魅力在於機器無法計算的人文溫度——就像常書鴻90年前在法國巴黎街頭初見《敦煌石窟圖錄》時的怦然心動,或是設計師一針一線編織縫制時的手工韵味,這些也許永遠難以被數據量化。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文化傳承將擁抱更廣闊的未來。“我們把接力棒交給年輕人,相信他們會以更扎實的研究、更驚艶的作品,讓敦煌美學乘著時代的東風,駛向新的千年。”李迎軍說。

  跨越千載,敦煌美學保持“長紅”的密碼,藏在海納百川的文化基因中,也藏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語境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