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故事,僅僅是三代敦煌守護者和研究者的縮影。
“敦煌壁畫對於我們研究服裝史、瞭解中國的服飾文化,甚至中國繪畫藝術,都是非常重要的補充。”本次展覽執行策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主任李迎軍說,“正是一代代學人的接力守望,讓歷經風化、褪色、剝落的敦煌壁畫重現昔日的色彩,將中華民族千百年間的歷史歲月娓娓道來。”
敦煌美學歷久彌新
從線下旅遊到雲端看展,從奧運藝術體操“敦煌飛天”到課間操版“敦煌舞”,從精美的博物館文創到深入日常生活的服裝食品……敦煌文化歷經千年時光洗禮,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輝。
在北京服裝學院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副研究員崔岩看來,敦煌文化經久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敦煌研究涉及的學科門類包羅萬象,包含建築、音樂、文學、繪畫、舞蹈等,也正因如此,敦煌學在20世紀就成為一門國際顯學;其二,莫高窟素有“中國沙漠中的美術館”美譽,敦煌藝術在時間上具有較長的延續性,從公元4世紀到14世紀,敦煌歷史文脈從未間斷;其三,敦煌地處絲綢之路,西來東往的商人、僧侶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都在這裡留下了痕跡,使得敦煌成為中外文化交融的匯聚點。
除了文化本身的魅力,今人的賡續傳承、守正創新也讓敦煌美學煥發新生。“敦煌壁畫是中國服裝史研究中一塊不可或缺的拼圖,也是藝術創作與設計創新的靈感寶庫。”崔岩說,“當我們觸摸到歷史的脈搏,會發現它比教科書更加燦爛。”
“眾力並,則萬鈞不足舉也;群智用,則庶績不足康也。”同心協力是敦煌美學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的深層原因。十年間,劉元風帶領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團隊,用斑駁的壁畫推演敦煌歷史文化的原貌:2021年起,《敦煌服飾文化圖典》叢書已出版3册,還有5册正在緊鑼密鼓地編纂籌備之中。而廣大設計師則將敦煌元素與現代審美有機結合,讓人們真正實現“把文化穿在身上”。
展覽中,許多設計師不僅採用敦煌壁畫的造型、色彩、圖案,還融入國際審美,加入活態傳承的非遺技藝,比如緙絲、羌綉、苗綉等,形成跨越古今中外的對話。在展廳的沙丘T台上,青年設計師將北朝虎紋化作毛衣胸前的印花,將蓮花紋與垂幔的肌理以織錦和植物染復現……千年敦煌傳統美學,被有溫度地“轉譯”為當代時尚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