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墻壁成網紅打卡點
此外,王伸豪也經常深入社區,收集沙坡尾的老故事和老物件。六年來,他和團隊走遍沙波尾每條大街小巷,做了許多沙坡尾的文史調研。在情感融合的這道關卡上,閩台相近的生活與情感印記,兩岸相融的港口與漁民文化,讓王伸豪很快與當地居民拉近了關係,也為他帶來了“闖關”的底氣。隨著時間的推移,阿豪對於沙坡尾的瞭解日漸加深。他在配料館巷找到了台灣會館的舊址,在鴻山公園的頂上拜謁了延平郡王府,還參與了廈港龍珠殿送王船活動。漸漸地,當地居民對他的稱呼從“那個台灣來的小夥子”變成“台青小王”,再變成左鄰右舍的“好厝邊阿豪”。王伸豪笑稱:“我現在比沙坡尾居民還熟悉沙坡尾。”
“居民們越來越樂意把沙坡尾的歷史文化講給我聽,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向我展示了一本40年前的工作筆記,裡面繪滿了他親手畫的魚,這是很珍貴的歷史印記。”隨著收集到的老物件增多,王伸豪計劃舉辦展覽 。“老文化有人傳承,卻少了新包裝,我便想用自己的所學所長,與沙坡尾社區一起將老物件‘活’起來。” 他利用藝術設計與影視製作的專長,為老文化量身打造新包裝,製作了廈港街道“近鄰地圖”,並以沙坡尾歷史和鄭成功傳奇為藍本,創作了富有創意的漫畫。他還別出心裁地將廈門港的文化融入到彩繪中,讓遊客在大街上看著墻上的繪畫就能瞭解廈門港的前世今生。慢慢地,來廈門港打卡的人越來越多,王伸豪設計的彩繪墻壁都變成了網紅打卡點。
“故事+”一場場公益講堂,“傳播+”一篇篇新媒推文,“視效+”一幕幕漫畫彩繪,王伸豪叠加應用多種現代化的文創展現方式,一個個“+”讓老故事在新講述中“容光煥發”,讓傳統文化有了新傳承。如今,沙坡尾活態展示館在王伸豪的探索下,成為傳播廈港文化的新方式,宛如一座“活態博物館”。在王伸豪看來,社區治理搭建了兩岸民心相通、情感融合的橋梁和紐帶,梳理展示在地文化的過程中,也深深感悟到兩岸文化一脈相承、不可分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