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述卓從五個維度講述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如何尋求融合與發展。(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
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法治社會。這一點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廣東文藝作品已有體現。蔣述卓介紹,如《雅馬哈魚檔》《商界》《情滿珠江》《外來妹》等均有反映。在港澳文藝作品,同樣有體現對法治社會的追求,如香港電影《無間道》為建立風清氣朗的社會而呼籲,電影《廉政風雲》圍繞如何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環境而反貪掃黑;澳門電視劇《灣區兒女》講述澳門疍家青年如何緊抓“一國兩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時代機遇,追逐人生理想、實現自我價值。
二是在文化形態轉型中求得共識。蔣述卓提到,粵港澳三地的社會心理歷經衝突、落差,粵港澳三地應當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加強溝通、交流,促進社會心理相互融合。
“開放與相容並蓄的胸懷,求新求變、向外拓展、創新創造既是粵港澳大灣區人的實踐模式和生活方式,又是精神和實踐相結合的一種價值取向。它們已內化為粵港澳大灣區人的文化心理,外化為各種創造實踐。”蔣述卓表示,在新時代,需要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創造要成為引導中國文化路向的主導文化,並要起到強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文化能體現城市的社會心理,城市文學反映了移民人群在城市中尋求的心理認同。”蔣述卓說,在影視作品中,“人家”系列影視作品反映了城市當地風貌,推動粵港澳三地的文化認同,如《珠江人家》《澳門人家》以及講述粵人在香港打拼的《詠春》。
二十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香港出現了以金庸為代表的武俠小說,還有一批先鋒性小說、城市小說等。
在“新城市文學”領域,有一批作家對城市題材有了新探索,王十月、鄭小瓊等開始寫他們對城市的碰撞體驗。新生代作家王威廉、陳崇正、蔡東等探索城市人的內心思辨,周潔茹用港漂的眼光透視暫時還不屬於她的“我城”,唐睿則在移民與香港的融入中寫出成長的心路歷程……
三是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創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的生態圖景。蔣述卓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的生態追求,展示了新的文化創造。粵港澳大灣區具有明顯的水域特色,海洋書寫了具有隱喻和象徵的意義。
四是在科技與人文的關係處理中展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的未來圖景。當人工智慧橫掃各領域,蔣述卓認為,科技中的人為因素是哲學家、藝術家等人群需要思考的問題,當前,有一批科技文藝作品出現,它們探索、思考人與科技的關係。
五是在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中探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認同。蔣述卓表示,粵港澳大灣區順應著世界文明的發展潮流,它必然是充滿活力、體現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種文明互鑒的世界文化高地。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必定具有時代前沿和世界性的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