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6日電/據工人日報報導,租住30餘平方米住房,可享受超過3000平方米公共空間,周邊環境可一站式滿足居住、商務辦公、休閑游憩等需求……成都“軌道城市寓見·雙鳳橋1店”入市不久,1423套(間)房源就實現了滿租,30歲以下的人群超過80%。成都穩步推進的軌道TOD保障性租賃住房,有力滿足了新市民、青年人群高品質租住需求,成為過渡性住房中“好房子”的正向示範。
今年,“好房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準規範,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引發社會關注。
《工人日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成都,“好房子”項目已有遍地開花之勢。2024年8月,《成都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24版)》出台,為“好房子”建設提供了政策依據。一家國有房企的成都區域負責人稱,新規實施後,贈送的挑空、陽台、入戶花園等面積均在政策允許範圍內,可以通過規劃設計與計容面積更好地融為一體,提高居住舒適性,市場反饋積極。
位於成都市天府新區的一處“好房子”項目,是成都新規推出後的首個落地項目。記者在現場看到,該住宅項目已初見雛形,由高層住宅、叠拼別墅及商業裙樓組成。特別是在售高層住宅以3.4米層高、40平方米生態陽台、142%得房率受到成都市民廣泛關注。總計4層的業主會所,健身房、泳池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現場銷售人員稱,因房源總計300多套,每日看房預約十分火爆。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住建部明確“好房子”落地方向,尤其提到政府民生工程要帶頭。結合城市更新,要採取多種方式把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
因地制宜實施改造,更多老房子會變成“好房子”。記者瞭解到,成都城市更新穩步推進,各區因地制宜,成果初現。3月初,成都市錦江區剛剛發布71個2025年老舊小區片區綜合改造項目,涉及71個老舊小區,將分標段陸續實施。
位於成都市駟馬橋街道的工人村社區,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其中9棟住宅戶均面積集中在18~30平方米,均為D級危房,廚衛不成套、無天然氣、安全隱患大等諸多問題。2022年3月,該片區城市更新項目正式啟動,房屋規劃原拆原建,尤其注重運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建設智慧治理中心、增設監控攝像頭、人臉識別門禁及10餘套智能停車道閘。歷時兩年改造後,400餘戶居住在“筒子樓”的居民住進了擁有獨立廚衛的樓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