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6日電/據新華網報導,美國國務院14日宣布南非駐美國大使易蔔拉欣·拉蘇爾為“不受歡迎的人”並令其限期離境,理由之一是南非土地改革政策歧視白人。南非總統府15日發表聲明,稱這一事件“令人遺憾”,南非方面正在考慮回應措施。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2月簽署行政令,炮轟南非政府1月底頒布《征用法案》以“允許政府強制徵收南非白人少數族裔的農業用地”。受特朗普器重、生於南非的埃隆·馬斯克也多次抨擊南非土地改革政策。南非總統西裡爾·拉馬福薩否認特朗普的說法,表示南非絕不會被美國“嚇倒”。而兩人的針鋒相對,再次將南非延宕一個多世紀的土地問題推向風口浪尖。
種族隔離血淚史
165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今南非地區建立開普殖民地,揭開南非殖民史序幕。18世紀末,開普殖民地被英國接管後,荷蘭殖民者後裔布爾人一路北上,與科薩、祖魯等黑人族群發生激烈衝突,通過威逼利誘獲取新的殖民地,建立布爾共和國。20世紀初,英國通過吞並布爾共和國統一南非,成立南非聯邦。
對南非土地覬覦已久的白人政府1913年通過《原住民土地法案》,將黑人限制在僅占全國土地7%的“保留地”內,禁止他們在區域外購買或租賃土地。大量黑人被迫遷移至貧瘠的土地,而僅占南非總人口15%的白人占據了超過87%的土地。這一法案是日後種族隔離制度的基礎,也為南非的社會矛盾埋下了禍根。
1948年,南非國民黨上台後開始推行種族隔離制度,進一步剝奪黑人土地,限制其住房、就業、教育等權利。在“班圖斯坦制度”下,黑人失去公民身份,被趕入10個專門劃定的“班圖斯坦(黑人家園)”,生存空間進一步受擠壓。
種族隔離制度盛行時期,南非於1975年頒布《土地征用法案》,規定政府可遵循“自願買賣”原則征用土地。白人的土地所有權受到保護,並很快利用自身土地發展起大規模現代化農業及其他產業,獲取巨額經濟利益。此後,南非的白人農場商業化、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黑人聚居地則經濟落後,兩者形成鮮明反差。大量黑人陷入貧困,淪為服務於白人農場、礦業和日常生活的廉價勞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