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西醫院聯網總監羅振邦表示,“DAT”屬病房常用詞,已沿用40至50年,強調並非指令有問題,而是同事間如何理解。病人入院後情況隨時有變化,醫療團隊需妥善溝通,因應病人體質調節膳食安排,並非只參考排板上的字眼。
醫管局病人安全及風險管理總行政經理張偉文稱,事後已提醒前線醫護要清楚交接,確保明白治療安排和其他臨床資訊,覆核病人膳食安排,喂食過程要持續監察及評估病人情況。
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表示,護士人手短缺,容易導致部分工作未能把關,就事件涉及對“DAT”術語的理解有落差,護士或未有時間留意到病人已轉食軟餐,她認為應檢視“DAT”需演繹得更細致,雖然這術語已沿用多年,但“以往無問題出現,不代表現時沒有問題”,她舉例醫生可在“DAT”後多寫幾個字,說明可吃何種餐,或在床頭板寫明病人的飲食習慣。
陳凱欣說,醫管局需公布事發時的護士、護士學生及照顧病人數目,“他們編配人手是否有異常低,比例是否是可接受範圍?”她認為需待完成調查,再評論是否涉及管理層錯失。
醫療衛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認為事件罕見,長遠可檢視飲食指示的字眼能否寫得更仔細,例如寫明病人可進食的食物硬度等。他說國際間有指引,不同食物軟硬程度的等級,認為可檢視能否沿用這類準則。他認為今次事件似乎涉及前線人員之間的溝通問題,這方面或要再加強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