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5日電/據科技日報報導,在我國的經濟版圖上,每個區域都是獨一無二的活力單元。淮河之濱,矽基產業蓬勃發展,新材料、新技術層出不窮;長江之畔,光芯屏網產業集群崛起,高科技企業競相湧現;晉水之邊,傳統能源與新能源互為補充,共同書寫著能源革命的新篇章……
如何激活區域經濟的內生動力,推進區域協同發展?關鍵點是什麼?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就這一話題展開熱烈討論。
創新引領,因地制宜增活力
不久前,世界首片8.6代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玻璃基板產品在安徽省蚌埠市下線,高世代OLED玻璃基板“中國製造”的新紀元由此啟幕。
在蚌埠,創新讓玻璃上演萬千精彩。蚌埠市市長馬軍代表告訴記者,作為全國老工業基地,該市近年來以玻璃新材料產業為核心突破口,通過科技創新引領、重大項目支撐、全產業鏈布局和生態體系優化,成為了全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標杆城市。
“目前,蚌埠已培育了18家產值超10億元的新材料企業,形成‘龍頭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協同’的產業生態。”馬軍分享道,近年來,蚌埠市不斷發揮產業基礎與資源禀賦,構建了覆蓋光伏玻璃、顯示玻璃、玻璃粉體材料、普通玻璃及玻璃裝備的完整產業體系。同時,蚌埠市還將科技創新作為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通過“雙招雙引”和重大項目落地,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延伸。
作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點,湖北省武漢市的光電子信息產業近年來發展得尤為突出。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光電子產業規模位列全球第一。僅武漢一地,就支撐起全國光電子產業半壁江山。從“一束光”到一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再到支撐全國光電子產業半壁江山,武漢做對了什麼?武漢理工大學艾克斯馬賽學院中方執行院長孫濤壘代表給出的答案是:重視原創性技術的培育和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