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龍與特朗普、澤連斯基舉行三方會晤(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3月3日電/據大公網報導,美國先是轉瞬間對烏克蘭立場一百八十度轉變,再而特朗普與澤連斯基的會面也淪為罵戰收場,極大的震撼了歐洲,號稱堅如磐石的跨大西洋聯盟面臨崩塌。歐洲對此反應則是宣布了對俄羅斯的第十六輪制裁,並在衝突三周年之際齊聚基輔,表達強有力的支持;澤連斯基訪美後立即訪英,獲承諾提供全面支援,雙方簽署了總值近23億英鎊的貸款協議。
從客觀實力上講,沒有美國,歐洲都無法確保自身安全,更別說還要保護烏克蘭。顯然正如俄烏衝突爆發和今天劇變一樣,歐洲的理解和應對都難說務實理性。
首先,美國急欲促使俄烏停戰並不僅僅是放棄責任甩包袱這麼簡單,也不是特朗普本人是否親俄的問題,更不是為了拉俄羅斯共同對抗中國。奉行單邊主義的特朗普連自願支持的歐洲盟友都不要,怎麼還會要一個長期對立、並無多少政治互信、實力也遠遠遜於盟友、還需要支付更多回報的俄羅斯?
原因在於特朗普非常客觀地承認一個簡單的事實:這場衝突已經無法通過軍事手段來結束。俄烏兩國的實力完全不對稱,西方只能援助又不能直接出兵,雙方消耗戰的狀態將長期持續。唯一的區別在於俄羅斯認為這是核心利益,美國則認為不是。所以特朗普的國防部長聲稱烏克蘭不可能收復失地,也不可能加入北約。雖然在歐洲眼裡是道義上的背叛,但卻是不爭的事實。因為除非在戰場上打敗俄羅斯──這又是不可能的,否則這兩條都不可能實現。只是歐洲連這個基本事實都不承認。
本質上是對歐洲的拋棄
其次,美國既沒有邀請也沒有徵求歐洲意見,就在沙特與俄羅斯舉行會談,再一次表明俄烏衝突的本質是俄美對抗,也衹有這兩個國家達成妥協才能結束這場衝突。按說,歐洲是第三方,完全應該也能夠處於最有利的地緣政治位置,在俄美之間游刃有餘,左右逢源。但結果卻是,衝突發生後,歐洲成為最大受損者。
現在當美國決定退出這場衝突時,本就不應該捲入的歐洲卻要以獨木難支的勇氣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