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南開大學師生在浙江義烏上溪鎮開展“詩教潤鄉土”活動。以上圖片均為南開大學詩教團隊提供(圖片來源:新華網) |
中評社北京2月24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結對幫扶、送培到鄉,在神州大地播撒熱愛詩詞的種子;創新形式、融媒傳播,推動古詩詞與新技術巧妙融合;走出國門、傳播海外,助力中國古典詩詞傳誦世界……在南開大學有這樣一支詩教團隊,他們致力於做詩詞經典的傳承者和傳播者,廣泛開展古詩詞文化傳承和交流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服務基層、潤澤心靈、國際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日前,記者走近南開大學詩教團隊,記錄他們在詩令飛花中傳承古韵新聲的生動故事。
——編 者
三五好友間的“現代飛花令”、為詩詞配上古典中國舞、用家鄉話誦讀帶有地域色彩的古詩……1月17日,新一屆“迦陵杯·中華詩教大會”啟動,面向全社會征集古典詩詞相關短視頻,吸引了大量網友參與。
2024年起,南開大學與“學習強國”學習平台聯合舉辦“迦陵杯·中華詩教大會”,旨在引導大眾更好地熟悉詩詞歌賦、讀懂中華經典。這一活動以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的別號“迦陵”冠名。作為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生前一直致力於中國古典詩詞教育,為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傳承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依托葉嘉瑩詩教理念,近年來南開大學開展了諸多詩詞教育創新活動,舉辦古典詩詞賽事、服務鄉村文化建設、開展海內外漢學家學術交流……從城市到鄉村,從國內到海外,古典詩詞持續升溫,展現出蓬勃的時代活力。
挖掘精髓,架起連接古典詩詞與現代文明的橋梁
春節期間,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作的詩在朋友圈刷屏。AI創作力井噴的時代,詩歌尤其是古典詩詞該何去何從?
“AI能寫出李白的詩嗎?”2023年9月,南開大學舉辦的“荷畔詩歌節”上,嘉賓們也曾圍繞這一問題展開探討。對此,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有自己的思考:“中國古人作詩,是帶著身世經歷、生活體驗,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寫的,千百年後的我們再誦讀這些作品,依然能夠體會到同樣的感動,這也是古典詩詞歷經千年依然熠熠生輝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