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型儲能保持快速發展態勢,裝機規模突破7000萬千瓦,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7376萬千瓦,較2023年底增長超過130%。平均儲能時長2.3小時,較2023年底增加約0.2小時。
新型儲能調度運用水平持續提升,技術創新不斷取得突破。在廣州和佛山之間,北江之畔林立著88套磷酸鐵鋰儲能系統,兩層高的主控樓矗立中央,兩回110千伏線路穿過鐵塔與供電片區相連……一處“城市充電寶”拔地而起。
“這座新型儲能電站裝機規模達300兆瓦,預計每年能向粵港澳大灣區提供4.3億度清潔電,可以滿足大灣區20萬居民用戶的用電需求,實現減排二氧化碳30萬噸。”該儲能電站工作人員介紹,電站在當地電力需求較低的時段,能充分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進行充電;用電高峰期,又能將儲存的“綠電”輸送到千家萬戶,實現“毫秒級”響應速度。
但風電、光電等新能源發展中,消納、技術、出海等難題仍然存在。如何進一步破解?“首先,可通過進一步發展氫能和儲能技術,實現離網應用和非電應用,持續提升電力消納能力。其次,需同步釋放國內市場需求,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緩解國內競爭壓力。最後,要合理規劃電力裝機與需求的匹配,通過精準的規劃和靈活的電力調度機制,最大化風光電力的利用效率,促進產業長期健康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能源安全與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劉強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