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這是位於呼和浩特市的內蒙古博物院(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2月21日電/據新華社報道,內蒙古幅員遼闊,自然與文化遺產豐富,一座座獨具特色的博物館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散落在118.3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大地上,串起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文化與風情。
內蒙古現有備案博物館160家,其中國有博物館120家,非國有博物館40家。在這些博物館中有國家一級博物館9家、二級館13家、三級館20家,館藏文物總量達112.5萬件(套),每15萬人就擁有1座博物館,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內蒙古9家一級博物館是全區博物館中的領頭羊,包括了綜合地質、歷史文化、自然科技等多個類型,這些博物館成為人們瞭解內蒙古的一扇扇窗口,講述著內蒙古的“古”與“今”。
內蒙古博物院,原名內蒙古博物館,1957年為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十周年而創辦,是全區唯一的自治區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國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博物館之一。內蒙古博物院收藏文物總數超過15萬件,其中珍貴文物5645餘件(套),國家一級文物652件(套),在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榮獲2024年度“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榮譽稱號。
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的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了大量紅山文化時期的玉器、陶器等文物。其中,興隆溝紅山文化時期整身陶塑人像廣受人們喜愛。
這尊人像是2012年考古工作者在內蒙古敖漢旗的紅山文化重要遺址——興隆溝遺址搶救性發掘出土的,它也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最完整的紅山文化時期整身陶塑人像,被學界譽為“中華祖神”。
它是一尊以男性為特徵的陶塑人像,體型比較大,盤坐造型,面部呈現出來的表情非常生動。這尊人像由頭部和身體部位拼接而成,而且頭部戴冠,正中有一圓孔,長發盤折,用一條狀物捆扎起來,形成橫向的發髻。
古人製作這尊陶塑人像的技藝令人感到震驚,讓人們對史前的人像藝術和造型有了一個新的認知。
位於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遼上京座落於遼上京遺址西側,是一座以遼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型博物館,外形模仿了遼祖州石房子,顯得格外有歷史感。博物館藏品以新石器時代、遼、金等時期出土文物為主,遼墓壁畫、契丹文墓志是館內收藏的亮點,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研究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