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總擔心戲曲‘曲高和寡’,現在孩子們用實力證明,傳統戲曲藝術也能成為青春潮流。”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巧茹感慨。這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親歷了川劇從“搶救性保護”到“創新性傳承”的轉折。陳巧茹介紹,十年前,她為招不到學員發愁,如今,跨省拜師已是常事。
傳統藝術解鎖新表達
輕輕勾勒出眼部輪廓,用顔料填充眼部主體,一雙丹鳳眼瞬間有了神韵……同學們對照著網上的慕課視頻內容,一筆一畫地練習,很快便掌握了川劇臉譜關公丹鳳眼的畫法。
“過去戲曲進校園是‘打游擊’——學校有興趣就請劇團來演一場,沒預算就擱置。”成都市京劇研究院首席妝造師羅映說,如今,通過“蜀戲新韵”工程,成都常態化組織專業院團進校園以及健全校園戲曲課程體系,讓孩子們都有機會零距離、沉浸式地欣賞戲曲。
2016年以來,由成都市委宣傳部等單位牽頭開展的“蜀戲新韵”工程持續推進,邀請多位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曲藝牡丹獎得主參與其中,受到了學校、學生、家長的熱烈歡迎。
近兩年,成都市還組織多位戲曲大師,通過“講、演、教、展覽、互動體驗”等形式,深入大中小學校開展戲曲演出超100場,開展戲曲講座、工作坊160餘場,開發出“川劇身韵操”“戲曲文化讀本”等校本課程數十種,惠及學生60萬人次。成都不斷從制度設計、經費保障、師資配備、工作考核等方面對戲曲院團、學校予以支持,有效破除了戲曲進校園難以機制化、常態化、普及化開展的問題。
“傳統戲曲不是博物館裡的古董,它需要在互動中重生,要利用視頻等進行廣泛傳播。”成都市委宣傳部文化傳承處相關負責人說,當孩子們從觀眾變為創作者,文化傳承便有了內生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