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答道:文化不是化石,而是河流。保護文化不止於封存在博物館,而要讓傳統智慧持續匯入現代文明長河。當納米科學家從宋代曜變天目盞的釉彩結構中尋找光學材料靈感,當算法工程師用《周易》陰陽理論優化神經網絡——這些都印證了哲學家克羅齊所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文化的生命力,正在於它永遠能為人類解答“我們從何處來,向何處去”的終極命題,並在每個時代激發出新的答案。
沉思的瞬間,車已駛過大雪中的這片文明現場。現代化的考古儀器曾在這裡傾聽過大地心跳,我們用熱成像掃描凍土,也用量子計算機破譯玉器上的微痕密碼。手機的AR導航界面上,已有300萬年輕人在虛擬祭壇點燃電子篝火。5000年前,紅山先民們與祭司共同仰望的銀河,今夜正被“天眼”射電望遠鏡轉化成數據洪流,而玉龍眼裡的星光,注定要照耀新的文明征程。
如今的中華大地,中華文化研究和保護在各地煥發新生。撥開歷史的迷霧,文明的密碼正在加速破解。我想,這樣的場景一定在哪裡出現過:東方既白時,初陽把考古現場縱橫的探方染成金紅,穿熒光馬甲的工作人員在其間穿行,那是在文明經絡上巡游的星火。
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是地鐵吊環上復活的新石器“C形玉龍”,是3D打印的中國龍在青年掌心跳躍,更是孩子們在博物館AR虛擬現實中觸碰唐宋星圖的驚呼。5000年的文明基因正在重組為新的表達形態,而我們對文明的傳承和發展,正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