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網評: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http://www.crntt.hk   2024-07-29 12:30:29
  中評社北京7月29日電/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學苑論衡)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劉永祥 陳其泰

  內容提要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能夠傳承發展至今,離不開其突出的包容性。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要以動態的視角、發展的眼光,深入探討其生成與發展、嬗變與調適、淬煉與升華的過程。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化認同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內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中華文明能夠發展傳承至今,是因為其既不斷鞏固自身的文化主體性,又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對多元文化兼收並蓄。開放包容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包容性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這一突出特性在歷史長河中經歷生成與發展、嬗變與調適、淬煉與升華的過程,成為中華民族創造璀璨文明、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關鍵所在。我們要以動態的視角、發展的眼光深入研究包容性這一突出特性,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貢獻學術智慧。

  生成與發展

  包容性這一突出特性,最早比較鮮明地體現在中華文明協和萬邦的處世之道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協和萬邦”最早見於《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協和萬邦是基於幾千年前邦國林立、分族而居的政治和社會情形提出來的,極其凝練地表達了古聖先賢對處理各邦國和各民族之間複雜關係的基本準則和政治理想。所謂“和”,是用安撫、協調的措施來對待邦國之間的矛盾,而不是採用征服和壓服的手段。這就使大小邦國之間能夠建立一個和同的社會秩序,民眾得以安定。這一理念在後世的儒家經典中得到繼承和發展,尤其體現在“諸夏”與“夷狄”的判定標準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