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陝西境內模仿袁家村的“民俗村”多達70多家,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回答好“遊客憑啥非得來我家”這個根本問題,成為“破卷”的關鍵。
郭占武召開村民大會集思廣益,梳理思路,一條樸素的發展邏輯逐漸清晰——打造品質。
不破不立,村兩委從改造體制機制入手。
袁家村對集體資產進行股份制改造,將油坊、豆腐坊、面坊等商戶轉為合作社,以股份為紐帶,打造村民利益共同體。
起初很多村民不理解,心存抱怨,“憑什麼我家好好的生意要讓別人來插一腳?”
郭占武帶著村兩委班子,挨家挨戶解疑釋惑,“一家獨大勢必會形成木秀於林的結果,沒了森林,一棵樹也難活下去……”
小到醋坊,大到酒店,袁家村立下規矩,讓全體村民和商戶交叉持股。
日復一日,制度的優勢逐漸顯現。村民廣泛持股,紛紛把“雞蛋裝進更多的籃子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集體經濟的蛋糕越做越大。
“人人參股、共享收益”,袁家村人不約而同地把食品質量視如“生命線”——要求所有食材由村子各作坊統一把關供應,確保質量,實行閉環管理。
全村擰成一股繩,倒逼品質不斷提升。關中小吃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袁家村的“關中味道”歷久彌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