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7日電/據新華社報導,記者春節期間來到有“中國陶都”之稱的江蘇省宜興市,實地探尋宜興紫砂製作人的匠心傳承。
宜興紫砂是以宜興獨產的紫砂陶土為原料,設計制成以茶具為主要代表的、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無釉細陶,在世界陶藝之林享有盛譽。宜興紫砂陶藝大多分布於丁蜀鎮,從明代正德年間傳承至今。
在丁蜀鎮洋渚村一間古樸的工作室里,現年45歲的紫砂壺製作藝人崔允傑向記者演示了紫砂壺的大致製作過程。此刻擺放在他案前的紫砂泥料,已歷經選礦、風化、研磨、陳腐等多道工序,細膩而富有質感。
“在壺身刻下精美的圖案,製作就大致完成了;然後把它放進窑里,經過高溫燒制,就得到了一把紫砂壺。”崔允傑告訴記者,紫砂創作兼顧實用性和藝術性,實際過程要比演示複雜得多,從構思、選泥、手打,再到多次燒制、上色、打磨,一把純手工紫砂壺的製作周期最短也要一周,長的要歷經數月,“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細心、耐心,最終的作品就會驚艶無比,自己內心充滿成就感。”
距離洋渚村不遠的丁蜀鎮西望村有著悠久的制陶歷史,全村有700多人從事紫砂手工生產。記者在此見到了現年49歲的江蘇省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範澤鋒。
沏上熱茶,範澤鋒手捧紫砂壺告訴記者,宜興紫砂器推崇素面,內外不施釉。其裝飾技藝主要有陶刻、鑲嵌、泥繪、絞泥、描金、浮雕、鋪砂、印板等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刻。紫砂陶刻以文字為主,也有花鳥、山水和人物刻畫。其技藝流程、器物造型、裝飾、使用及審美理念,具有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
2006年5月,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一代代紫砂匠人以巧思喚醒手中的五色泥土,闡述對歷史的追溯、對時代的描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