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1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老百姓的反應最說明問題。願意跟著唱,說明老百姓喜歡;能夠跟著唱,說明普及程度高。“安萬現象”是新大眾文藝表現之一,呼喚我們真正把觀眾的好惡放在心裡,積極回應時代對戲曲提出的挑戰,通過實事求是和主動作為,讓戲曲藝術持續煥發光彩。
天生“花臉”看安萬,一曲《潼關》震陝甘。連日來,從陝西西安到甘肅平涼、蘭州,民間秦腔藝人安萬率團演一地火一地,在線上線下掀起陣陣熱潮,特別是上萬觀眾在凜冽寒風中與台上演員一起高唱《興漢圖·潼關》唱段的場面,激情澎湃、酣暢淋漓,譜寫了戲曲演出史上新的佳話。那山呼海嘯般的聲浪發出的不僅是廣大觀眾對千年秦腔的由衷熱愛、對戲曲藝術的真摯情感,也是人民群眾對當下文藝創作的殷切期盼、熱情呼喚。
新時代中國戲曲與時俱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一些幾十年來的困擾仍然需要下功夫去解決,特別是表現在專業戲曲院團新劇目的創作上。劇目數量越來越多,投入越來越高,舞台技術也越來越先進,能夠唱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作品卻為數不多,日常最上座的依然是傳承下來的骨子老戲。樂隊的編制越來越大,演員的學歷越來越高、發聲也越來越“科學”,可新戲的唱段就是流傳不開,觀眾喜聞樂見、競相傳唱的大多依舊是老戲中的經典名段。而安萬劇團,一個地地道道由草根藝人組成的民營團,演出卻受到觀眾如此追捧,引發萬名觀眾同聲合唱,究竟為什麼?
安萬劇團簡單純粹,他們只演老百姓愛看的戲,只唱老百姓愛聽的腔。他們演出的大多是經過整理的秦腔傳統經典,演繹著人生悲歡、世間百態,又不失家國情懷、慷慨悲壯;他們的唱腔質朴粗獷、寬音大嗓,唱出了西北大地流淌千年的血脈之聲,也吼出了安萬自己不向命運屈服的倔強精神,熱耳酸心、蕩氣回腸。兩相對比,一些院團在創作中還存在問題,比如:依然有浮躁心理,想的是獎項而不是觀眾;丟掉了十年磨一戲的精神,狗熊掰棒子,浪費了大量戲劇資源;對戲劇文學缺乏敬畏,一劇之本重要性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認為二度創作請幾個大腕就行了,導致一部戲先天不足;唱腔丟失傳統,一味求“新”,導致劇種異化、特色弱化、戲韵寡淡、聽之無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