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0年起,紅樓及週圍地帶屢遭破壞,紅樓日漸失修、面目全非。(資料相) |
中評社香港1月3日電(作者 歐陽春)港澳地區涉台機構團體,官方的主要包括台灣“陸委會”在港澳地區的辦事處,以及香港和澳門特區政府在台灣設立的代表機構。台灣“陸委會”在香港設有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原中華旅行社)和遠東貿易服務中心,以及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台灣當局駐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辦事機構,是其唯一在港澳地區的行政機關。
香港也在台灣設立了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但已於2021年全面暫停服務。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台北市設立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後因海峽兩岸關係不佳,於2021年6月19日暫停運作。
另外,港澳地區還有一批支持“中華民國”的組織和團體,這些組織和團體通常被稱為“親台機構”或“親中華民國派”,是港澳地區支持“中華民國”的政治勢力,以民間社團為主,立場貼近香港泛民主派,並以台灣經驗推動自由民主為信念。
2020年,香港“國安法”頒布施行,特區政府又制定完善選舉制度法規,香港踏上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新征程。香港親台團體的政治空間進一步被限縮,走向式微,很多已解散,或不再舉辦公開活動。
青山紅樓,簡稱紅樓,位於屯門中山公園內,故又常稱作中山公園紅樓。是香港親台組織、在港藍營人士的精神堡壘的聖地、精神堡壘。建築物是一棟兩層的混合中西建築方式之紅磚房屋,屬1920年代至1930年代建築風格。紅樓內藏有一革命理論牌匾,相傳為孫中山手筆;孫中山曾在紅樓內的一張木桌子上策劃革命行動。紅樓於2009年12月18日,列為一級歷史建築,但未升級為法定古蹟。
屯門中山公園位於香港屯門區蝴蝶灣以北石角咀,面對龍門路,相傳此地是孫中山當年與革命同志聚會的地方。公園尚有孫中山的銅像及紀念碑,還曾經有6株桄榔樹,由黃興及孫中山所種植,目前均已經枯萎,只是餘下紀念碑文。紅樓最終能否成為法定古蹟,尚是未知之數,它不單影響紅樓裡的十多名住戶,也牽涉香港一群與它命運相連的藍營人士。
香港回歸前,慶祝雙十節的活動鋪天蓋地,全港不同區域都會舉辦升旗禮,最具代表性的是香港反清革命總部--屯門紅樓。每年元旦、“國父”逝世紀念日、三二九青年節、雙十節及“國父”誕辰紀念日,都會有不少國民黨員前往致敬,算是國民黨唯一可在香港公開的活動。國民黨員與支持者在此舉辦升旗禮,高唱“中華民國”國歌,高峰期達數百人參與。2010年,國民黨中常委劉大貝、時任立法會議員黃毓民均有出席雙十紅樓慶典。
自2010年起,紅樓及週圍地帶屢遭破壞,紅樓日漸失修、面目全非。2018年雙十節起,所有活動均不能在園內舉行,活動隨之移師到門口舉辦。2020年香港“國安法”生效後,親“中華民國”派原定在紅樓舉辦“中華民國”相關活動無法舉辦。2021年10月10日,公園外圍有大批警員及警方傳媒聯絡隊戒備,紅樓周邊拉起封鎖線及設置圍欄,有市民試圖闖入紅樓,被保安人員和警察以私人土地為由禁止進入。2023年3月,紅樓圍封範圍擴大。
前元朗區議會副主席、2017年保育紅樓召集人麥業成,2022年時已離開香港,身在台灣。麥業成是保育紅樓中山公園聯席會議召集人,在香港出生,父親為國民黨黨員,大學時留學台灣,因國民黨創立了“中華民國”後,有效推動台灣政經發展而支持國民黨。麥業成既是前一二三民主聯盟成員,也曾是唯一具親台背景的區議員(元朗區)。
六七十年代,國共兩黨角力持續,利用香港作鬥爭。藍營人士立場親國民黨,冀以港為“反攻大陸”的基地,並奉行兩大原則。首先是軍事攻擊,七十年代香港政府曾於觀塘月華街一個住宅單位破獲軍火庫,里面有大量由台灣運來的槍械火藥及政治標語,猜測是當時的藍營人士所為;另外是政治意識上的反攻,例如右派人士於廣州珠江橋上升起青天白日旗拍照,以符號象徵擴大聲勢。
<nextpage>
八十年代,當時雖不乏由台灣國民黨而來的資源,但香港一眾親台團體皆認定藍營勢力未必會長留香港,因而把重點投放於各個與台灣連繫的慶祝活動,與香港社會脫節。在港藍營遂走向聯誼性質,失去政治舞台。1997年回歸後,藍營在本港政治舞台進一步褪色,藍營團體變得像民間團體一樣。今天香港的藍營既沒有台灣的支援,國民黨後人又不會加入,一般香港人更不會主動加入,孤立無援。
香港共有43個親台僑團,但從警務處的社團註冊名單可見,43個親台僑團中有23個團體並沒有在名單之上,只剩餘20個親台僑團有註冊“社團牌照”。
2016年,特區政府首次以社團牌照條例取締“香港民族黨”。2019年,警務處發出公告表示“相信社團已停止存在”,刪除中山會社、中山興華會及孫文大成學會3個親台組織的社團牌照。2022年又控告“612基金”沒有申請社團牌照。
2020年香港“國安法”生效後,親台僑團認為持“社團牌照”有一定風險,不少組織漸漸放棄“社團牌照”,由2022年開始已改為地下活動。
至2022年,大部份親台組織沒有使用社交媒體,衹有10個組織擁有Facebook賬號,4個組織擁有網頁,大部分仍然存在Facebook賬號群組或專頁人數不過千,訊息多屬國民黨新聞資訊,較為活躍的神州青年服務社臨近雙十節,連日來貼出“蔣公嘉言錄”,表面上已沒有“雙十”的意思。14個仍在網上交流的組織,不時在網上發布消息才可依稀找到他們的存在。
43個親台僑團當中,不論是否擁有社團牌照,他們都早已消失在鎂光燈之下,在2020年以後還活躍於網絡,或有公開籌辦活動的組織衹有7個。
香港“國安法”實施之後,部分親台組織選擇自行取消社團牌照,但那些人(黨員)還在的,黨員冊還存在,而黨員冊保密。雖然已不能公開舉辦活動,但組織尚在運作,不過昔日的公開活動,已變成“私下聯誼”,亦會盡量避免在一些港府認為較“敏感”的節日如雙十節舉辦活動,組織傾向改在其他節日“聯誼”,例如元旦、蔣經國“總統”誕辰及忌辰、萬聖節、“國父”誕辰、國民黨慶等等節日。漸趨地下化“私宴”已是共識,黨員在不同渠道收到訊息,像以前在酒樓高調慶祝雙十節,幾乎是沒可能的事。
此外,台灣於八十年代開始民主化,國民黨把資源放回台灣本土,台灣亦經歷執政黨更替,國民黨對海外團體的支持大幅減少。本港右派工會很少再得到他們的支持或聲援,而左派團體如工聯會卻日漸壯大,勢力懸殊。
現存規模較大的藍營“龍頭”團體還有於1983年成立的香港中山學會,較溫和而偏向學術性質。雖然大部分的右派社團都難逃萎縮的命運,但中山學會吸納了如同鄉會、宗親會等的老化社團後,會員人數不跌反升,現時有三千多名會員,主要由右派人士組成。不過,現時學會主要舉辦聚餐等聯誼性質活動,以及如徵文比賽等的文化活動。
整體而言,香港回歸28年,親台團體持續萎縮,大部分已轉型關注民生議題,多數已主動撤社團牌照,轉為地下活動,公開的場合很難見到他們的蹤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