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人工智能發展的機遇、挑戰與策略選擇
http://www.crntt.hk   2025-01-15 00:53:47
  中評社╱題:“台灣人工智能發展的機遇、挑戰與策略選擇” 作者:唐永紅(廈門),經濟學博士、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宋甜(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當前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勢頭強勁,台灣憑藉其在半導體技術領域的創新優勢,通過政策刺激逐步推動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智能化轉型,并實現了勞動力市場的高級化。然而,需求疲弱、美國“長臂管轄”政策干預以及高科技人才短缺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台灣人工智能產業的國際化發展。面對內外交織的風險與挑戰,台灣亟需加強與大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深度合作,以共同抵禦外部風險。同時,深化兩岸教育合作,縮小人才供需差距,也是台灣在人工智能領域維持競爭優勢、實現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台灣人工智能發展的歷程

  長期以來,台灣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具有較強的發展優勢,尤其是在芯片設計、代工、封測、LCD面板、通訊CPE等全球人工智能供應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台灣當局推動島內產業結構升級,主動抓住全球半導體產業興起的機遇,加快推動半導體在內的數字經濟轉型升級,通過數字經濟及人工智能產業優勢來鞏固其在全球高科技產業體系中的戰略地位。①然而,隨著人工智能在島內的蓬勃發展,其可能存在的數據洩漏、隱私侵犯和網絡安全等風險逐漸引起相關機構的重視。台灣當局藉助其政治方面的“特殊待遇”,特別在人工智能與政治認知、後發共享信息、美國援助等方面的加持下繼續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有鑒於此,筆者按照台灣各管理部門部署支持人工智能發展的歷程,將人工智能的發展戰略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基礎研發階段(1982-2017年)

  台灣的優勢在於半導體代工服務,長期在全球占據領先地位,同時也是資訊通訊產品的主要生產地,台灣當局利用這一優勢,進行科技部署。早在1982年,台灣通過設立電子研究所,推動半導體技術的研究和發展(例如台積電和聯華電子),奠定了其作為全球半導體製造重鎮的基礎。

  此後,從90年代開始,台灣推出政策鼓勵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在製造業中的應用,并建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集中發展高科技產業,從而促使台灣從低成本的製造中心成功轉型,成為全球創新經濟的高附加值製造中心。

  進入本世紀以來,台灣“科技委員會”首次將人工智能列入科學技術發展計劃,并推動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等領域的研究;2010年和2014年發布“智能生活科技計劃”“科技產業生產計劃”,旨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製造業、服務業和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應用;2016年台灣提出“5+2產業創新計劃”,其中重點推動機械產業朝智能化、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增強自動化設備的研發和製造能力,用以減緩老齡化人口壓力,同時提高生產力;次年,台灣當局宣告2017年為人工智能元年,標志著台灣在人工智能領域全面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滲透應用階段(2018-2021年)

  台灣當局通過一系列政策和計劃,推動人工智能在產官學研界實現了階段性的發展,不僅在各行業中實現了廣泛應用,還通過國際合作提升了其在全球AI技術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2018年4月,由科技主管機構投資,聯合台灣大哥大、廣達、宏碁公司團隊,打造人工智能及大數據運算的資源共享平台,同時,成立人工智能醫療、製造、服務和科技創新四大研究中心,分別為台灣大學AI技術及健康照護聯合研究中心、台灣清華大學AI製造系統研究中心、台灣成功大學AI生計醫療創新研究中心和台灣交通大學AI應用服務創新研究中心。

  同年6月,台灣發布《台灣AI行動計劃(2018-2021)》,投資400億新台幣,旨在培養3.3萬名人工智能技術人才,并推動48.7%的企業部署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計劃以“創新體驗為先、軟硬攜手發展、激發產業最大動能”為願景,重點推出基礎設施建置(硬件建設、研發服務)、人工智能創新研究中心(人才培育、創新加值)、智能機器人創新基地(實作場域、創意實踐)、半導體射月計劃(技術研發、產業領航)及科技擂台(社會參與)等五大科研戰略,試圖讓台灣在智能革命中取得機會與優勢。該項舉措吸引了谷歌和微軟來台設立研發中心,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和創業生態系統的形成。②

  2020年6月,台灣當局發布“領軍企業研發深耕計劃”,優先補貼新興半導體、新一代移動網絡和人工智能三大領域,并於隨後的2021年推出了新戰略“加速未來科技研究與人才規劃”,頒布了《重點領域產學合作與人才培養創新法》,旨在推動半導體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產學合作。

  (三)安全防範階段(2022年以來)

  由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為產業和社會帶來廣泛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也可能帶來新的風險。近幾年,台灣在拓展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和深化應用合作的基礎上,逐漸將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納入發展規劃,并完善了相關立法。

  2022年2月,台灣公布了階段性成果報告《智慧台灣方案(2021-2025年)》,對第一階段的推動框架和規劃進行重新檢視與調整,以基盤、創新、治理、包容四方面為主要改革基調,推動台灣成為“高階製造中心”、“高科技研發中心”和“半導體先進製程中心”,并布局開發5G資訊及通訊安全檢測系統和營運安全管理框架,強化網絡資訊安全防護,完善相關法律規範。科技部門支持新興資訊安全科技和芯片資安威脅防護的研究,帶動了資安產業的技術升級。

  2023年,台灣延續初期計劃頒布了《AI Taiwan行動計劃2.0》,在原有的產業端基礎之上,增加了發展環境與社會端,加速人工智能在製造、醫療和服務行業的廣泛應用。同時,成立台灣AI卓越中心,制定人工智能應用的倫理和法律框架,更加注重應用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社會衝擊。

  2024年7月,台灣提出《人工智能基本法》草案,推動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建立包含永續發展與福祉、隱私保護與資料治理、資安與安全等方面的人工智能發展規範與治理框架,說明現階段台灣在促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同時,對人權保障和風險管理的重視。

  此外,台灣當局以“科研、人才、治理”為目標主動尋求國際合作,2023年11月同法國簽署科學與技術合作協議(STC)後,次年4月舉辦科學研討會,旨在推動人工智能資安領域的合作。

  二、台灣人工智能發展的條件與機遇

  台灣人工智能的發展憑藉其在半導體產業的堅實基礎、完善的科技供應鏈、強大的研發能力以及國際化的產業布局,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2008年以來,台灣通過農業、工業和製造業的智能化發展,逐步實現產業經濟由要素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推動了勞動力市場的高級化。

  (一)芯片“智”造:發揮台灣高科技產品製造優勢

  一是技術創新能力強。從原始的芯片設計到實體落地,再到設計與實體落地的評估、測試和仿真,需要長達數年的時間。然而,台灣利用先進人工智能技術,能够檢測已完成的設計,發現導致功耗增加、性能下降或空間利用效率低的布局錯誤,并據此進行改進。目前台灣已率先實現了7納米和5納米製程技術的量產,并正在積極布局3納米及以下的製程技術。這些技術的突破不僅提升了芯片的性能和能效,還推動了全球電子產品的升級換代。而基於算法的技術和性能優化,又進一步促進了台灣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

  二是產業鏈完備。台灣擁有一個完整且專業的半導體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涵蓋了從IC設計、設計服務到生產端的晶圓代工、記憶體、先進封裝測試等各個環節,能够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解決方案,滿足人工智能對半導體產品和技術的多樣化需求。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智慧醫療、自動駕駛、智能製造等領域的廣泛應用,高性能及低功耗的芯片需求激增,也帶動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三是市場占有率高。台積電作為高階芯片的主要製造商,為了更好地服務全球客戶,不斷推進國際化布局。在美國、日本、歐洲等地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從而擴大了業務覆蓋面。迄今為止,台積電已控制了全球約三分之二的7納米以下製程芯片市場,且在人工智能開發者依賴的更高運算力和更低耗能的新一代芯片中,市占率接近90%。通過這種全球布局,台灣芯片企業不僅提升了自身的技術研發能力,還增強了供應鏈管理和市場響應速度。

  (二)技術賦“能”:驅動台灣產業轉型升級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的經濟復蘇,以及近年來全球對電子產品和半導體等高科技產品需求的激增,都為台灣人工智能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推動了產業經濟由傳統要素密集型向新興技術密集型轉變。具體如下:

  一是農業智能化發展。台灣農業部門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精準農業管理,包括土壤監測、氣候分析和作物管理等。通過推動“智慧農業4.0”計劃,將智能傳感裝置引入物聯網,構建了智慧農業產銷體系。根據台灣農業管理部門的統計,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農業生產效率提高了15%-30%。儘管農業的絕對產值仍較低,但通過智能化的改造,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潛力得以挖掘,有助於促進經濟多元化。

  二是工業智能化發展。智能技術廣泛應用於生產綫,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台灣工業產值從2005年的3.83萬億元新台幣增長到2023年的8.56萬億元新台幣,年均增長率達到4.57%。在這一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發揮了關鍵作用。例如,台積電等半導體企業通過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來優化生產流程和降低缺陷率,顯著提高了產量和產品質量。預計台灣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將為製造業帶來每年約2%-5%的額外產值增長。

  三是服務業智能化發展。服務業在台灣經濟中占據核心地位(2023年其產值比重為61.03%),2005年以來產值絕對數額逐年增長,尤其是高附加值服務領域,如金融領域。台灣銀行和金融機構利用人工智能進行風險評估、客戶服務和市場預測。通過機器學習算法更精準地識別客戶的信用風險,降低貸款違約率。同時,聊天機器人和智能客服系統的應用提高了客戶服務的響應速度與滿意度,降低了人力成本。

  (三)人才提“智”:助力台灣勞動力市場高級化

  由於人口少子化和老齡化現象,近十年來台灣的就業增長持續放緩,特別是受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和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響,就業增速在2009年、2021年及2022年出現負增長。儘管在疫情緩解和邊境管制放開後,消費刺激帶動就業率略有上升,但仍與2010年2.08%的高增長率相距甚遠。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為台灣解決勞動力危機、推動就業市場改革以及提升國際競爭力帶來了希望。具體而言:

  一是就業結構高級化。據台灣數字經濟發展部門調查,2021年人力資源服務業產值約為4534億元,2022年則暴增至5235億元,年增長率高達15.46%。在當前產業智能化的驅動下,台灣高科技崗位數量顯著增加。從2020年5月的1.9萬個工作機會增至2022年的3.3萬個,并預計到2025年,台灣對人工智能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將增加30%以上,且需求崗位主要集中於人工智能工程師、數據科學家和機器學習專家等。為了推動台灣智能產業轉型發展并填補人才缺口,奇美實業、台塑、英業達集團、義隆電子、聯發科技、友達光電等知名企業向台灣科技生態發展公益基金會各捐贈台幣3000萬元,共同成立台灣人工智能培訓學校。該學校開班短短八個月便在台北、台中、新竹等地培訓超過2200人。與此同時,就業市場的低技能勞動力占比逐年降低,自2005年以來下降了16.07個百分點,就業結構正逐步向高技能為主轉變。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