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完善政策支持 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
http://www.crntt.hk   2024-08-14 16:18:46
  中評社北京8月14日電/網評:完善政策支持 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陳建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

  經濟社會的長遠持續健康發展與人口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而穩定的人口生育率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因為適當的生育率有助於維持人口年齡結構動態平衡和勞動力新老交替,而青年人在創新意識、學習能力和適應重大技術變革等方面具有較大潛力。如果生育率過低、青年人口規模下降,不僅會引發勞動力短缺、年齡結構老化等一系列問題,還會制約社會整體的創新活力和創新潛能的發揮。

  人口生育率下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縱觀過往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史,人口生育率的下降趨勢是與經濟結構轉型和家庭分工結構變化相伴而生的。進入工業經濟時代,工業生產更加依賴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家庭對生育更多人口的願望相對下降,因此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會伴隨人口生育率的下降。

  經濟增長帶來的市場機會改變了家庭分工結構,促成了家庭生育決策機制的根本性變化。經濟的持續增長為廣大家庭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導致在家庭勞動參與率方面,傳統的“男高女低”分工模式被徹底改變,女性在家庭生育決策方面越來越占據主動。即使組建家庭有助於分擔女性的生育成本,但是職業發展前景使得女性生育行為面臨更大的機會成本,這進一步弱化了女性的生育動機。

  生育率下降有其客觀背景,但並不意味著政策沒有發揮主動作用的空間。要看到,經濟增長和收入水平提高並不必然導致生育率水平下降,理論上可以將生育率維持在適度均衡水平。例如,高收入家庭或者經濟上能負擔得起的家庭可能有更高的生育水平。基於此,可以通過一系列政策組合,讓生育決定對每一個家庭或每一位育齡女性來說是可負擔的,包括經濟意義上的可負擔和生理、心理上的可負擔。

  從當前一些發達國家的人口發展實際來看,其人口生育率下降的趨勢已經得到了遏制,並且還展現出女性勞動參與率與生育率正相關的趨勢。究其原因,是這些國家採取了體系化的干預政策,使生育行為變得可負擔,從而讓育齡女性能夠很好地平衡家庭和事業之間的關係,走出“非此即彼”的兩難困境。育齡女性沒有後顧之憂,生育意願自然會有所提高。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